有一句话我们常常听到:「如果不能改变你的环境,那就改变你的心态」。

很多人都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世界和解。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句所谓的使人自洽的心理安慰,其实不过是温水煮青蛙?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经济受到时政的影响,当时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换现银。尽管政府勒令商民交易照旧,但商家也会以找不出零钱的理由,拒绝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发行的中交票。人们买不到需要的东西,手里的中交票成了废纸。

鲁迅也是如此,他本来有三四十元中交票,突然变成了穷人。

他想着,要到哪里把钞票换成现银呢?本来没有行市,后来暗暗地又有了,说是六折几,鲁迅立马换了一半。后来涨到七折了,更是高兴地全部换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周作人、胡适、许地山、林语堂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年

捧着怀里沉甸甸的现银,鲁迅心里安心而喜欢。但他同时也意识到: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就是我们极容易适应环境的表现,鲁迅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幸免?恐怕只会庆幸又能多换一些银元,全然忘了它们原本应该等价兑换。

英国社会学家鲍曼在著作《流动的现代性》中对这种状态也有类似的描述:

  「生活在奴隶状态下,但是他们仍然感到自由并因丧失了解放自己的渴望,从而丢弃了使自己变得真正自由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流动的现代性》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译者:欧阳景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若是知道自己是奴隶,即便成为奴隶,心里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总是在想办法挣扎,总是有着摆脱脚上镣铐的愿望,或许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由。

成为奴隶而不自知,欣欣然地为「美好生活」而感动;或者是隐隐知道生活原本有另一种可能,但因为觉得自己力量过于薄弱无法改变而放弃,甚至因为想到自由实现的困难,而厌恶解放的前景。

这就是鲁迅在《漫笔》中说的另一种情况: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这话说得狠,奴隶到奴才,几乎就在这心态转换间。

也许有人会说,那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还是要生活的吗?不接受这些,怎么能活得下去呢?

如果抗争做不到,为了活下去,我们也的确可以适应环境,但绝不能臣服于环境。

打心眼里接受它,不是幸福的良方,而是自我麻痹的精神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