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有着传奇经历的流浪汉沈巍,靠着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左传》、《尚书》,以及信手拈来的企业治理、为人处世、地方典故,同时还有一手不错的书法在网络上爆红,被人称为“流浪大师”

沈巍,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当公务员,因喜欢捡垃圾,被同事误以为脑子有问题,后被领导办了病退,在与家人决裂后,流离失所,最后在上海杨高南路地铁附近当流浪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巍的博学、以及他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见解和他独特的经历在网络上传播后,有高校想请他到大学开讲座,但却遭到教授们的反对,反对理由是:捡来的知识不配进入大学殿堂。

这个理由可能听起来很刺耳,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觉得大学教授高高在上,看不起民间大师,认为他们难登大雅之堂。其实并不是这样,教授们反对“流浪大师”其实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的。

捡来的知识不配进入大学殿堂,这句话并不是歧视流浪大师的身份,嘲讽他拾荒,知识来源于自己捡来的书籍,不是对他的学识看不起。

而是说捡来的知识不系统、零散、只是皮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单是会讲《左传》、《尚书》就是博学啦?这也太瞧不起我们的传统文化了吧,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看懂、看过几本古籍,就能去传道授业,要知道流浪大师不等于国学大师。

“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是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同时,“国学大师”不能光看其学问,还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现代的“国学大师” 当首推唐文治、章太炎、陈寅恪、钱穆和钱钟书。

真正的大师,是在某个领域潜心钻研,并且有很深的造诣,流浪大师无论是在国学造诣、还是在环保研究上都还尚浅。

那些叫喊想邀请流浪大师,是自己的学术水平不够,或者是外行人,真正懂行的是不会说出这样的糊涂之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让流浪大师分享自己对于国学的热爱,或者分享自己学习国学的心得,再不济也可以分享垃圾分类,或者是他的环保主义吧?其实这也是行不通的。

这会对学生的三观会产生很大影响,试想,接受了十几年正统教育的大学生,在看到一个流浪汉登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述着自己对于国学的热爱、亦或者是分享垃圾分类的心得,这会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很大的冲击。同学们会对于自己接受正统的教育产生怀疑,为什么在外的流浪汉能和大学里学识渊博的教授一样站上舞台,为自己传道授业?

谈热爱?十几年来的学习生涯,会不知道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光是一个分享,就能改变同学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东西?

谈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里深耕多年的环保专家会比不上拾荒者?

流浪的感想、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豁达更不要谈了,“流浪”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流浪更是不值得被称道。要知道什么样的人才会去流浪,是无法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生存问题的人才会去当流浪汉。

流浪大师身体健全,又有一定的学识,却去当流浪汉,这并不是隐逸,也不是避世,而是一种懒惰,赤裸裸的对现实的逃避,这其实,这样的人,又能带给大学生什么?

“我流浪文化”受到社会的热捧,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畸形病态的表现,一方面是媒体逐利,另一方面是社会大众整体的浮躁。我们在对待这种文化时,当茶余饭后的笑谈就好了,社会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流浪”,而是能令社会进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