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数千年来的战争历史中,食物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也一直困惑着人类。俗话说的好,当一支军队士气动摇时,美味的食物可以起到改善官兵心情,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队也被军粮困惑,各国都在争相研发自己的军事口粮,这其中又怎么能缺了那个"妄图征服世界"的日本?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陆军在二战中都吃些什么?

一、 二战日本陆军伙食

人们往往只对日军如何对着美军的重机枪阵地发动"板载冲锋"感兴趣,而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伙食缺乏关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一看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口粮伙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为了维持侵略战争,颁发了一条关于军用口粮的规定条例,其中要求日本陆军的口粮必须简单,量小便于携带。但必须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营养,即使长时间不冷冻也可以拥有很长的保质期。尽管要求了保质期,但并非所有的米都是被包装在盒子里或者罐子里的,因为日军有发放散装米的习惯,因此许多士兵不得不使用替换用的袜子来装米。

根据日军高层的想法,颁发这一军用口粮的目的不但是为了能够让士兵们持续作战,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日本对粮食的消耗,并且提倡节俭忍耐从而形成日本军队的饮食文化。毕竟日本在发动战争之前就存在非常严峻的粮食问题,本土资源匮乏,尽管日本竭尽全力的改良土壤和农业技术,但还是无法满足支撑日益扩大的战争形势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日本士兵们毕竟也是人,自然对食物拥有一定的要求,美味的食物能吃到撑最好,不然满足基础热量和营养需求也可以将就着吃。所以根据日本陆军的规定,军队里一日三餐,理应设立一个公共食堂,所有伙食都统一通过"大锅"加热,如果是在操场或者战场上就使用小推车或者野战厨房为士兵们供餐。不过后来日军高层觉得搞食堂太麻烦了,所以干脆就把食堂从计划里抹掉了,改成官兵们自行在宿舍或者操场上用餐。

当时日本征兵广告中使用了一种名为"汉堡肉"的炸肉饼吸引人,这种东西是使用鸡蛋,鸡肉或者猪肉馅,裹上面包屑或者淀粉炸制而成的酥脆肉饼。日军在征兵时宣称只要加入日军,就可以每天都吃到这种美味充满了油脂的食物,然而事实上这种食品只有在士兵出征前才能吃到很小的一小块……

30年代初期的时候,日本陆军颁发了正式的口粮定额规定,当时规定每名士兵在行军或者战役期间要自行携带6天份的口粮,其中包括了大约2.6KG米,700克饼干和肉干,600克咸鱼干,1.4KG压缩饼干,大约600克的味增调料和300克的蔬菜干。额外再加上30克的盐和120克的砂糖,偶尔也会配发给士兵们一罐180克左右的肉类罐头,这也就是当时日本士兵的基础作战口粮了。

二、 战时的伙食变化

随着日军在亚洲地区侵略步伐的扩大,日本的粮食资源也在急速的消耗着,很快日本陆军就出台了新的伙食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3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日本士兵们不再需要携带6天份的口粮了,转而改成了携带2天到3天份的口粮。此时日军士兵的口粮定额也变成了大米600克,糙米200克,一斤饼干或者面包干。当做配菜的蔬菜干也从300克下降到了100克,不过增加了3克茶叶,也算是为士兵们补充维生素使用。

糖的供应量也从120克下降为15克,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40克的梅干或者糖渍食品。肉类罐头也受到了影响,最初的180克罐头此时已经变成了120克和150克两种规格。就连日本人吃饭必不可缺的味增也下降到了40克。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此时日军士兵的配给食品里开始出现酒类饮品了,根据规定,每名士兵每天可以领取大约100毫升酒。

后来日本陆军又重新规定了三种配给用量,分别是"基础定额""特殊定额""替换定额",这三种定额各有不同。"基础定额"依旧是600克大米和200克糙米的组合,除了取消了酒类饮品,增加了配发香烟数量外没有什么区别。而"特殊定额"的主粮略供应量作削减,保持了酒类饮品的供应并增加了甜点,水果罐头和香烟的供应量。"替换定额"提供的口粮比前两个都有所增加,不但有400毫升酒和甜点,还额外增加了熏肉和鸡蛋。

但"替换定额"并非随时都可以领取到,平日里就是士官都很难搞到这种口粮。此外日本陆军还因为长期的战争,粮食生产与后勤供应能力持续的超负荷,所以鼓励士兵们就地取材获取食物。而许多士兵包括炊事班都没有接受过辨别有毒植物的训练,所以时常会有战地厨房误将有毒食材做成食品提供给日军官兵们食用的情况,结果导致大片的士兵被放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日军还有另一种口粮供应,那就是"守备军"特供,守备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驻守在要塞,重要的战略据点,或者日本本土重要城市,码头,要塞的部队,他们的口粮供应比野战部队要好的多。例如每名守备军士兵每天除了领取必要的口粮外,还有红豆饼干,糖块,豆粉,年糕,各种水果罐头,薯片,清酒,烧酒供应,可以说比野战部队的口粮强多了。

三、 战争后期的伙食变化

但是到了1942年,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僵持阶段,日本的后勤和粮食供应几乎陷入了濒临崩溃的情况,许多"守备军"也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吃了,可见野战部队就更加凄惨了。通常来说日本人是将精米作为主食的,但此时前线作战部队的精米供应越来越少。

所幸日本陆军再次修改了规定,将40年之前的3天口粮定额供应量变成了1周标准,可以说真是"加价不加量",但这也就意味着一名士兵要用大约2公斤的食物维持7天的作战消耗。

而原本随军使用的饮用水过滤车也大多消失不见了,运送这些车辆的船只大多都被击沉了,因此在南太平洋作战的日军用光了"饮用水消毒药剂"后只能使用简易过滤器来获取饮用水。配发给陆军士兵们的金属餐具和折叠刀叉的握柄也全都改成了木制品,可见日本此时窘迫到了什么地步。

为了缓解粮食问题,日本开始鼓励本土农民们多种植地瓜,土豆、南瓜、玉米、茄子和大豆,也鼓励前线作战部队就地取材,食用甘蔗,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或者捕捉河鱼,海鱼,飞禽走兽,必要的时候就是吃草也要维持向澳大利亚进攻的势头。(牟田口廉也默默地点了个赞。)

实际上日本陆军自身也有粮食存放过于简陋的问题,陆军的大米多是使用麻袋包装的散装米,而这些陆军马鹿们喜欢将米囤放在简易窝棚里或者挖掘地穴囤放。由于太平洋地区的气候非常潮湿,不恰当的储存方式加速了大米发霉,结果仅44年第二个季度因发霉而被迫丢掉的大米就多达800吨之多。

44年下半年,盟军对日本的打击效果拔群,许多在太平洋前线的日军这地断了粮,就连最基础的口粮包都供应不上了,许多日军开始食用能够找到的任何东西,包括老鼠。一些绝望中的日军甚至发动"板载冲锋,期望能够从美军手里抢一点食物",当然更多的日军士兵因为营养不良,疟疾和"脚气病"丧失了战斗力最终死亡。也有一些日军干脆选择了向美国人投降,去美军的战俘营里混吃混喝。

结语

日本人本身就有追求饮食小而精的习惯,而日军的口粮规定变化,很大程度也影响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将日本的饮食推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疯狂的追求"小而精"。

参考文献:

《二战日本军的粮食》

《二战日军的硬面包》

《日本军的热量食品》

《二战日本陆军的生活》

《旧日本军的粮食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