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德国确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海峡对面的英国,也在积极地进行全民动员,加强防御。尽管丘吉尔有坚决抵抗的决心,但也不得不从最坏的角度考虑问题,一旦德军登陆成功,英国将无险可守,必须进行必要的疏散。

一是,国家银行储备的黄金开始外运。这是维系战争能否坚持到底的根本,一旦有闪失,英国将不战而降。于是,将黄金运往加拿大成了疏散中的重中之重。计划在绝密的情况下,用战舰分批将黄金运抵加拿大,并用专列运往蒙特利尔大金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运输,也是最大胆的一次。要知道,德国海军在大西洋四处游弋,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幸运的是,自始至终没有一艘运输黄金的舰船遭到袭击。这笔财富用于购买美国的武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没有多少躲避战火的空间,孩子是希望,必须远离战争。尤其将伦敦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孩子,作为撤离的重点,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在偏僻的乡下,由政府出钱交给当地的寄养家庭。这项措施深得民意、广受好评。

对要求去海外避难的孩子,英国专门成立了儿童海外接受委员会,专门负责撤离5岁至15岁的孩子到海外避难。战役期间共撤运了近8千名孩子,但在一次行动中,德军潜艇袭击了运输船,300多名孩子丧生,只有11人生还,该工作被迫终止。

当然,帮助美国撤离在英国居住的侨民,也是两国政府友好的表现。英国能否抗战到底取决于美国的援助,在撤离美国人的事情上,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安排重兵沿途保护,而且最大程度帮助他们转移自己的财产,最终4000人安全撤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英国上下已做好了全民抗战的准备,“疏散”是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更是将损失降到最低,余下的就是全面迎战。但军事准备仍是丘吉尔头疼的事情,更何况德军随时采取行动,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到更多的军事援助。

美国是他唯一可以指望的“朋友”。

1940年法国投降后,丘吉尔下定决心带领英国抗战到底的同时,就将拯救国家的希望,放在了与美国的结盟,争取更多的军援。但其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头正劲,让倾向于参战的罗斯福左右为难,该如何解决呢?“租借”是最有效的办法。

作为美国历史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十分清楚英国的战略位势,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一旦英国沦丧,德国将拥有整个欧洲的海军和造船厂,直接威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在他看来,必须全力以赴支援英国,甚至直接参战抗击德国。

但美国不是罗斯福一个人说了算,他必须有国会的支持,而 “鼠目寸光”的议员们为了防止战争,更是出台了《中立法案》进行限制。头脑清醒的罗斯福决定钻“法律的空子”,将英国急需的武器装备,以租借或军购的方式解决。

这样,对于习惯发“战争财”的美国人来说,是一笔很好的买卖,同时也巧妙地避开《中立法案》的限制。尽管对英国来说付出很大,但在国家存亡之际,任何形式的援助,他们都会接受,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保命要紧啊。

首批50万支步枪、8万挺机枪和冲锋枪,以及近1000门野战炮运抵英国,立刻武装了陆军44个师。并且英国以将纽芬兰等8个英属的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换取了50艘老旧的驱逐舰,用来加强海上“生命交通线”的反潜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为解决兵力不足,丘吉尔决定深挖自身潜力,从海外殖民地国家抽调部队,甚至承诺给印度独立,获得了130万人的援军,开赴英国在世界的各个战略要地。可见,当时的英国确实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否则不会放弃印度。

与此同时,单独成立防空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56个战斗机中队(近千架战机),以及7个师(共计4000门高射炮)的高炮部队;更建立了鲜为人知的雷达防空系统,既有能发现4500米以下飞机的中高空雷达,又有750米以下的低空雷达。

可以说,丘吉尔已经“倾其所有”,将英国打造成一个全副武装的防御堡垒。尽管这样,他对英军的作战能力还是抱有悲观的看法,在其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入侵的军队大约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十室九空,生灵涂炭。”

尽管英国最终获得了保卫战的胜利,但代价是很大的。他们不得不放弃“油水”极大的印度,成为靠借钱度日的最大债务国,并在战后彻底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不得不说,帝国的思维模式,让英、德双方必有一战,而美国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如果英国放弃抵抗,甚至与德国合作,结果会如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