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天,决定英国人未来命运的时候到了。德国百万大军云集英吉利海峡对岸,并“恩威并施”的希望英国放弃抵抗,接受德国的和平建议。战时首相丘吉尔,以不容商量的口吻拒绝了德国的“好意”,坚称将战争进行到底,决不和谈。

喊口号容易,但现实却让丘吉尔忧心忡忡。虽然33.5万盟军撤了回来,但大多数武器装备丢在了法国;虽然首次将雷达用于实战,但对手2倍于己的战机数量,能否取得胜利,他心里多少有些底气不足。该怎么办呢?有决心就有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民动员,打一场“人民战争”。

由于英伦三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仅成为当时的海洋霸主,而且有1000多年在本土上,没有经历过硝烟的洗礼。突如其来的战争,让英国人反而有种说不出的亢奋,他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大英帝国的强大。在丘吉尔的带领下,全民行动起来。

首先,人们自发的开始在城郊和市区修筑工事、架设铁丝网,自愿参与救护、疏导和抢险中,他们手持望远镜担任防空警戒,更多的人被武装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孩子们也在进行防空袭演练,各家各户开始囤积食物和水,以备不测之需。

其次,各个工厂、作坊开始开足马力抓紧生产各种武器,从步枪、子弹、钢盔到飞机、大炮和坦克;撤离到英国的盟军,开始进行整编,并动员了120万兵员充实到部队,尤其是加紧了对飞行员的培训,甚至一些退役的飞行员重新被招募。

更重要的是,丘吉尔颁布了许多战时法令。全国实行配给制,居民出门必须携带身份证和防毒面具,家家户户的玻璃用细纸条糊上防止震碎;甚至建有250万个家庭防空洞,轰炸时,80%的人口可以在第一时间躲进防空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给民众鼓劲、打气是丘吉尔责不旁贷的责任。他不停地对可能入侵的地区进行视察,一边督导加强防御工事,一边观摩反登陆演习;也经常到工厂、农村去了解民情。所到之处,人们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并欢迎这位意志坚定的首相。

英国民众之所以能保持着乐观精神,恐怕与岛国有很大关系。作为四面环海的英国,天然的地理优势,让人们对防守家园充满了信心,但另一个方面,一旦德军进攻,他们将陷入无处躲藏的“死地”,多少有些“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味道。

做最坏的打算,进行必要的疏散。

1940年6月,德国确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海峡对面的英国,也在积极地进行全民动员,加强防御。尽管丘吉尔有坚决抵抗的决心,但也不得不从最坏的角度考虑问题,一旦德军登陆成功,英国将无险可守,必须进行必要的疏散。

一是,国家银行储备的黄金开始外运。这是维系战争能否坚持到底的根本,一旦有闪失,英国将不战而降。于是,将黄金运往加拿大成了疏散中的重中之重。计划在绝密的情况下,用战舰分批将黄金运抵加拿大,并用专列运往蒙特利尔大金库。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运输,也是最大胆的一次。要知道,德国海军在大西洋四处游弋,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幸运的是,自始至终没有一艘运输黄金的舰船遭到袭击。这笔财富用于购买美国的武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没有多少躲避战火的空间,孩子是希望,必须远离战争。尤其将伦敦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孩子,作为撤离的重点,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在偏僻的乡下,由政府出钱交给当地的寄养家庭。这项措施深得民意、广受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要求去海外避难的孩子,英国专门成立了儿童海外接受委员会,专门负责撤离5岁至15岁的孩子到海外避难。战役期间共撤运了近8千名孩子,但在一次行动中,德军潜艇袭击了运输船,300多名孩子丧生,只有11人生还,该工作被迫终止。

当然,帮助美国撤离在英国居住的侨民,也是两国政府友好的表现。英国能否抗战到底取决于美国的援助,在撤离美国人的事情上,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安排重兵沿途保护,而且最大程度帮助他们转移自己的财产,最终4000人安全撤离。

也就是说,英国上下已做好了全民抗战的准备,“疏散”是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更是将损失降到最低,余下的就是全面迎战。但军事准备仍是丘吉尔头疼的事情,更何况德军随时采取行动,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到更多的军事援助。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