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文物,其中最为出众的,当属“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易经》,作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阐述了天地之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若是对《易经》稍有了解的就会知道,《易经》分为三部,即上古时期的《归藏》、《连山》和秦汉时期的《周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归藏》、《连山》两易据说在魏晋之后就失传了。

然而,在1993年考古发掘中,专家在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的王家台15号秦墓中,发现了384枚秦简《归藏》,其中文字记载约有四千,符合史料中《归藏》有四千三百字的说法,随着专家的研究,专家发现王家台15号墓出土的《归藏》是战国晚期秦人的手抄本,晚于《周易》。那么,《周易》、《归藏》、《连山》三易已现其二,《连山易》真的失传了吗?

2004年,贵州省荔波县在抢救民间水书时,征集到一本在水语中被称为“连木桑”的手抄本(水书是指水族的文字编纂的书籍,又称“泐睢”, 其书中文字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哲学等信息)这本“连木桑”共有五册,是由水族的78岁老人谢海潮所提供的。

据老人所说,这本“连木桑”就是失传已久的《连山》,不过这本却并不是原本,而是手抄本,这几册《连山》在他的家族世代传承,每一代人都会誊抄一次,然后把上一代人誊抄的《连山》烧掉祭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言语之间有理有据,但仅凭老人一己之言也不能断定。于是,专家对这五册“连木桑”进行研究后发现,水语中的“连木桑”翻译成汉语,正是《连山》!不仅如此,专家还发现,谢海潮老人提供的五册《连山》中,有22个符号与河南二里头夏墟中发现的24个夏陶符号相同,从文字符号成型时间来分析,初步断定了老人家族中世代誊抄的《连山》始作于夏朝。

至此,事情才变得明朗起来,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失传的《连山》,居然成了一家族的秘传古册,也难怪《连山》从未出现在世人眼中。而《易经》三易都现存于世,对我们来说,便是天大的喜讯!作为中华第一经,《易经》所概括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我们数千年之久。

近代著名教育家南怀瑾曾这样评价《易经》:我始终怀疑“它”是某个发达文明留下的,而不是我们这个时期的产物,因为“它”所记载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实在是太高明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曾高度赞扬《易经》: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