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仅有1/7性侵受害者会选择报案,更多的人选择忍痛,甚至不敢告诉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瞒被性侵”这背后存在多重因素作用,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人们对于性侵的态度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少时遭教师诱奸,后经受长期精神折磨。其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正是改编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该书首次出版两个月后,林奕含被警方发现于自家卧室上吊自杀。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尊心会缝起她的嘴。”房思琪的自尊心在“性侵”开始时就使她永远“闭口”。房思琪的“自尊心”其实就是大多数人骨子里对“性”的羞耻感,而选择“隐匿”的房思琪是大多数性侵受害者的一个缩影。

家庭、学校教育对“性”的讳莫如深或是闭口不谈,都错失对儿童树立健康性观念的良机。儿童未能及时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非但不利于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生理成长,反而会在潜移默化中扭曲青少年对性的理解。孩子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性是可耻的、肮脏的,这种错觉会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成人。

就像房思琪问她的妈妈“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讳莫如深“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正如房思琪的父母“在这个故事中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谈“性”色变,房思琪父母对“性”的态度也恰恰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性”的态度。

不管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们认为“性”是一件羞于开口的事,进而无法以科学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一定程度上导致儿童无法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良态渠道了解“性”。还是社会环境对“性”的讳莫如深、性教育推行阻碍重重,都存在错误性观念的身影。

性侵受害者承受的自己内心和来自外界的精神伤害是难以想象的,许多人因为害怕遭受外界异样的眼光和议论,最终选择沉默。

错误性观念的根源

“性羞耻”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对“性”讳莫如深的态度中形成的,更是植根于“性禁锢”的社会传统文化环境。

错误的性观念追本溯源,其实是传统社会极端保守的文化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传统文化中对“性”的态度是抑制和禁锢的,把性看作是一种十分邪恶、淫猥的事情。而多数情况,传统贞操情结在很多时候又会变成对女性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

“受害者有害论”对女性似乎更为苛刻。这也意味着,女性性侵受害者受到社会的“暴力”比男性性侵受害者来的更加猛烈。不仅大多数女性受害者自身认为受到性侵是一种耻辱,宁愿选择隐匿不扬,而且社会上还会有人对女性进行讽刺和抨击,如此情况下,受害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的伤害,还得被迫承受外界的言语暴力带来的精神摧残。

不仅是女性,性侵受害者也有一部分是男性。不仅是成年人,儿童受到性侵的事件,远比我们所知道的、媒体上报道的触目惊心。

如果人们没有真正的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性”、正视“性”,就不能正确认识“性”,那么,健康的性观念就无法在整个社会文化、法制中得到普及,性教育就得不到重视,性侵就不能得到有效预防,性侵带来的伤害就会是无穷无尽的,悲剧何时能够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素媛》受害者小女孩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