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三首·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惠州一绝》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都与荔枝有关。每次看到荔枝或吃荔枝,总会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风流名句。这两首诗,我很早就背得烂熟,可吃到荔枝是此后多年的事,理解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看似风流洒脱,实则尽是心酸,不过才是近几年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三十多年前,我在乡下上初中,教我们语文的李老师很热爱文学,有诗歌见诸报端。当时,教材中有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篇科普文章,也因为是自读课文,老师只是读了一遍文章,接下来大半节课,李老师大讲吃荔枝和杜牧的那首诗。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天下竟然有一种叫荔枝的水果。

老师问我们吃过荔枝没有,见过荔枝没有?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老师就给我们描述荔枝的颜色是多么的鲜艳,形状是多么的可爱,果肉是多么的晶莹、细腻、酸甜爽口,一些同学咂摸着嘴,甚至口水都出来了。

老师话锋一转说:杨贵妃最爱吃荔枝,可荔枝生长在岭南,几千里之外,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动用送战报的驿马,给杨贵妃运送鲜荔枝吃。然后,老师对唐玄宗不惜民力,荒淫误国的荒唐行为进行了一通批判。我们马上愤愤不平,觉得唐玄宗就是我们的阶级敌人,为了吃个荔枝,让老百姓昼夜兼程,不知累死了多少马。

课文中引用苏轼的那首诗,老师还没讲,就下课了。老师要求我们把两首诗都背下来,课后作业并没有要求背诵,因为老师喜欢文学,自己也爱写诗的原因吧。

诗歌我们很快背过了,对唐玄宗的阶级仇恨,很快就被对荔枝的渴望所取代了。苏轼的诗课下有注解,我们以为大概看懂了。

特别喜欢“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对苏轼简直是羡慕死了,杨贵妃吃荔枝毕竟不是那样方便,再说也没有苏轼的荔枝新鲜呀。苏轼创制了东坡肉,他肉和荔枝随便吃,真是让人嫉妒。那时,我们一年难得吃到一次肉,荔枝更是没见过。一天,我终于有机会问老师吃过荔枝没有,老师的回答是:和你们一样。没吃过,也没见过。从此,我人生多了一个理想,将来一定要到岭南去,一定要吃到荔枝,也让老师吃到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

上大学期间,在一本书上读到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才知道了岭南虽然产荔枝,但也有要命的瘴气,条件艰苦,并不是个好地方。

韩愈因为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宫,惹恼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还没出陕西,走到蓝田关就有点绝望,写下了这首安顿后事的诗。在潮州,韩愈受不了岭南的恶劣环境,仅仅呆了八个月,五十二岁的韩愈就上书认错服软,告饶请求调回内地,荔枝再好也留不住他。

大宋第一个被贬到岭南的竟然是寇准。寇准在真宗病危时建议传位皇太子,并选正直大臣来辅佐,这给和自己有仇的刘皇后和小人丁谓提供了攻击陷害的机会。寇准被罢相后先贬到湖南道州,1022年,真宗驾崩,刘太后垂帘,六十一岁的寇准被贬到岭南雷州,第二年,这位两度出任宰相的正直忠勇老臣,在雷州寓所的竹榻上,含恨离开了尘世。客死雷州,葬身岭南,荔枝对寇准来说就是要命的水果。

七十年后,宰相蔡确也被贬到岭南,也是死在了岭南。哲宗即位后,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八年期间,着力打击新党。元祐元年(1086)年,新党领袖蔡确被罢相,出知陈州(河南周口)四年后,因“车盖亭诗案”被流放岭南新洲(广东新兴),几年后,蔡确客死岭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

蔡确人品极差,几乎没人力保,就算活该吧。但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话,还是令大宋官员悚然:“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哲宗亲政后,大批元祐大臣被贬至岭南,范纯仁真是有先见之明。

苏轼曾经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贬谪岭南等于是判了死刑,荔枝再好吃,怕也没有胃口吧。

苏轼被贬岭南是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的事,哲宗亲政,任用新党领袖章惇为相,打压高太皇太后垂帘期间启用的旧党官僚。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时,苏轼没有被贬到岭南,主要是他人缘不错,皇太后和王安石都替她说话,新党中的章惇与苏轼有同窗之谊,极力为苏轼开脱,神宗皇帝也爱惜苏轼才学,不欲置之死地,最后得以贬官黄州。

高太皇太后垂帘期间,大力打击新党,章惇受到弹劾,苏轼保持了沉默,苏辙也几次上书弹劾章惇,章惇被流放到了岭南。现在,章惇咸鱼翻身,大权在握,借打击旧党势力的便利,再翻乌台诗案的旧账,而且要借刀杀人,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这是黄山谷《跋子瞻和陶诗》的前两句。章惇要杀苏轼,又不想太直接,就借岭南来杀苏轼。岭南为未开化之地,缺医少药,生活艰苦,食物难以下咽。苏轼办法可真多,吃不下去,就先饿自己,饿极了再吃,这时感觉那难以下咽的饭食,就同皇帝宴席上的八珍一样美味可口。“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答毕仲举书》)他给朋友写信时,竟然很得意地吹自己的好办法。

惠州经济落后,每天全城仅屠宰一头羊,苏轼既没钱,也没资格买肉,只能得到一点剔掉肉的羊脊骨。在给苏辙的信中他又吹“骨间亦有微肉……随意用薄酒点盐炙,微焦食之……如蟹螯逸味”再苦的条件下,苏轼都能创造出快乐来。对于苏轼这个天字第一号的美食家来说,荔枝自然是他在惠州最为理想的吃物了,难怪他会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官到岭南的人中,恐怕也只有苏轼能品尝出岭南荔枝的味道,这背后却是道不尽的心酸和悲苦,而苏轼给我们留下的却是达观超然乐观积极的精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大学毕业时,广州正在开发中,几度想南下到深圳去工作,各种原因终未成行。过了几年,终于在北方的市场见到了荔枝,可工资太低,荔枝太贵,只能望而兴叹。又过了数年,工资高了,街上荔枝多了,价钱也低了,终于吃到了岭南的荔枝——坐飞机来的荔枝。

那年七月,我买了几斤荔枝,去看早已退休的老师。说话间,谈到了当年那节课,老师记忆犹新,兴致勃勃,随口就是两句诗:“卌年曾讲荔枝诗,今日始食荔枝果。”吟完两句,一颗荔枝放进嘴里,咧着嘴笑着看我。我连忙接上两句:“岭南已非流放地,惠州不忘苏东坡。”

现在岭南的荔枝全国各地都能吃到了,吃荔枝再也不会成为一个理想,去岭南一游又有什么难度呀,等疫情彻底结束了,我就去买去岭南的机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