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最后的故事情节都展现了非常黑暗 的人性,进入迦南地十分骄傲的十二支派,最终陷入内战,并且以几乎灭绝便雅悯支派的代价结束了士师时代。

从《士师记》可以清楚地看到以色列人的信仰是如何堕落的。最初,个别的士师听从耶和华召唤,完成使命,挽救了以色列人,这些士师在信仰上是比较坚定的。但是民众却在信仰上比较松散,如果没有士师的召唤,以色列人很难树立起反抗压迫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士师对耶和华神的信心也随着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混乱生活变得不够坚定。当负责祭司职责的利未支派没落之后,以色列人的信仰体系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信仰崩溃的导火索是利未人和他的妾在基比亚的遭遇,但信仰崩溃的标志是以色列人十一支派联合攻打便雅悯支派,并且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灭绝行动。

利未人的妾被基比亚的匪徒凌辱致死之后,利未人承受了相当大的屈辱,而且,作为曾经骄傲的支派,神指派的祭司,这份屈辱让利未人不能善罢甘休。当便雅悯的基比亚匪徒对他的妾做下滔天罪行的时候,利未人把这种罪行进一步扩大化。他把妾的尸身分成了十二块分发给以色列各境,这意味着利未人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整个以色列民族。

利未人虽然在信仰堕落之后生存困难,但他们这一支派还是拥有神圣祭司的身份,在以色列人中还是拥有一定的权威,如果利未人发怒,不再按程序向耶和华神祈祷和传达愿望,如果利未人不再替以色列人祈祷而是咒诅,那么以色列人也害怕神的惩罚会降临头上。

所以以色列人必须要有所行动。以色列人的十一个支派各自挑选了人,向便雅悯的基比亚进攻。当他们要求便雅悯人交出行凶的匪徒,便雅悯人却拒绝了,并且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从这里可以看出便雅悯的自负和不知悔改,为了袒护几个行凶的匪徒居然不惜与整个以色列为敌。

但便雅悯的自负也有有根据的,因为这个支派的势力非常强大,在分地得业的时候,便雅悯得到了很好的土地和城池,生活富裕,所以一开始便雅悯支派在对抗十一支派的战斗中都获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基比亚匪徒所做的恶事已经挑战了以色列人的神经,耶和华神也必须为惩罚便雅悯人作出表态。特别是以色列人还在耶和华面前哭号,又进行了燔祭和平安祭之后,耶和华神支持以色列人攻打便雅悯已经成为定局,从这以后,以色列人开始反败为胜,一路击杀追赶便雅悯人。

“耶和华使以色列人杀败便雅悯人。那日以色列人杀死便雅悯人二万五千一百,都是拿刀的。”到这里,其实都还是神允许的战争,是让便雅悯人得到教训,以及后面讲到,以色列“伏兵闯进基比亚,用刀杀死全城的人”,都还是神许可的惩罚。

但是,接下来战争却扩大升级 了,以色列人开始对整个便雅悯支派进行围剿式的屠杀,这种屠杀并没有得到神的许可,而是以色列人离弃神的行为。以色列人围追屠杀便雅悯士兵,最后只有六百便雅悯士兵逃到旷野临门磐,躲避以色列人的追杀。

但是,以色列人却还不收手,他们开始攻占失去武装力量的便雅悯地,“将各城的人和牲畜,并一切所遇见的,都用刀杀尽,又放火烧了一切城邑。”这完全是灭绝式的屠杀,妇孺都不放过,除了那六百个逃走躲起来的士兵,整个便雅悯支派都灭绝了,便雅悯地荒无人烟。

到了这个时候,以色列人才开始懊悔痛哭,在伯特利神的面前哭泣:“为何以色列中有这样缺了一支派的事呢?”看起来,以色列人还有怪责神的意思,觉得是神的惩罚太过,所以以色列人又进行了燔祭和平安祭,希望耶和华神给点指示,但是神是沉默的。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这些行为都是以色列人任意而行的结果。

因为以色列人都在神的面前发了誓,不能把他们的女儿嫁给便雅悯人,所以便雅悯现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以色列人再次做出了违背信仰的事,派出了一万二千勇士去杀基列雅比人的一切男子和已婚女子,因为点数百姓的时候,基列雅比人没有一个来到耶和华面前来。他们还掳掠了四百个基列雅比未嫁的女子,送给那六百便雅悯人作妻子。

以色列人其实意识到是对耶和华神的信仰堕落了,才会出现各种恶事,便雅悯人才走上了绝路。但他们却把整个以色列人所犯的罪强加到基列雅比人身上,对基列雅比人进行屠杀和抢夺妇女的恶行。

从这里也看得出来以色列人这个时候的思想是非常奇怪和混乱的。他们通常为了补偿一个错误就犯下另一个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四百个女子不够便雅悯人分配,怎么办呢?在示罗年年都有耶和华节,这个节日很多女子都会出来跳舞,趁着这个时候,便雅悯人可以去抢亲。以色列人主动吩咐剩余的便雅悯人这样做,并且承诺当有人出来阻止的时候,他们以色列人会恳求那些女子的父兄,放便雅悯人一马。

以色列人的想法很简单,因为他们发了誓言不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便雅悯人,而且别的民族估计也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便雅悯人,但是便雅悯人去抢亲就不算是他们主动给,所以也不会违反誓言。

但这改变不了这是一种恶行的事实,况且这种恶行还是在耶和华节日上进行,是冒着神的名号做这样的事。

剩余的便雅悯人最终都抢到了妻子,以色列人才各自分开,回到本地本族去。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参考书目:《圣经》和合本 出版发行: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年,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