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皆是原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陆地上的一条鱼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你我皆是凡人,虽生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但每个人都会过着不平凡的一生,同时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路遥,虽是一个凡人,但他把自己一生的情和爱都嚼碎了,揉进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里。

我相信,其实路遥他还活着,只是他走得太快,离我们有点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2月3日,路遥出生在陕西榆林地区清涧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一户贫困的农户人家。

那是的路遥还不叫路遥,他叫王卫国。

父母亲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家里的孩子又多,在当时,没有谁会想到他日后能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作家。

那时路遥的家中十分贫困,穷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至于一家只有一条被子。”

于是乎,路遥便成了需要被牺牲的那一个,因为在1956年,父母决定把7岁的他过继给远在延川县的伯父。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伯父家走亲戚,但没有告诉他这次远行的真实目的,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

但八岁的路遥心里已经有一种很不详的预感,这一去自己便不会再回来了。

到伯父家的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遛出村,他的眼泪开始刷刷往下流,但他告诉自己,不用追,不要追,不必追。

成年后的路遥在回忆起那一天时,他说:“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早晨,感到十分孤独”。

家庭的这种抛弃,在他今后的人生里留下了深深的痛。

“三十年来再没有在这个城里作停留,再也不想停留,不走那条石板街。”

从此,他便被寄养在伯父家中。

可是即便如此,路遥的生活状况并没有改善多少,因为伯父家里同样贫困,唯一幸运的,是伯父家稍有些余力供养路遥上学,但对路遥来说,这就足够了。

他心里很清楚,这辈子他唯一的出路,只有读书,拼命地读书。

但伯父并不想让他读书,只想让他帮家里做农活,他一心想在土地里培养这个养子,让他未来接替自己的班。

1963年,路遥小学毕业了,但家里的日子也越发艰难起来,家里便决定不让他再考初中了。

但当时的路遥不想就此失去学习的机会,于是他与家里达成一个协议:我可以不读书,但是,能不能考一次试。

几千名考生中,路遥脱颖而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府:延川中学,但在1969年,路遥却被彻底赶回老家务农,不得不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老家教书的路遥,开始了追求自己人生的文学梦想。

1970年,回家当小学教师的第二年,路遥就发表了处女作《车过南京桥》。

诗人闻频建议他取个笔名,他略加思索后,在诗稿上断然写下“路遥”二字,这就是“路遥”笔名的由来。

其中的寓意,便是路遥知马力。

此后的路遥开始不断发表作品,在延川县也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人。

1973年,路遥作为学员被推选到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而正是这件事从根本上改变了路遥的人生方向。

大学期间,路遥系统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

这期间大量阅读的过程,让他看到了整个文学发展的面貌,为以后《平凡的世界》的诞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76年8月,路遥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工作,这也使他得到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

1980年,路遥写出了他的中篇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可稿子却被各大刊物退回。

所幸的是,当时的《当代》慧眼识珠,最终这部小说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

《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经发表,便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姐姐》、《月下》等几篇短篇小说也相继发表。

这给了路遥内心一种更加坚定的信念,但他知道,他还需要一部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作品,也很快就来了,它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人生》。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写《人生》,路遥准备了近两年时间,这部小说的创作,更是在甘泉县的一家招待所里面完成的。

这部小说写完之后,路遥内心有两种极端的预感: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失败。

最终的结果,验证了他的预感,成功了。

《人生》的发表,在当时可谓轰动了中国文坛,不仅走进知识界、大学校园,也走进工厂和农村,家喻户晓。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后来就这样说过: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但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马云,而是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然而,对于路遥自己来说,他的写作高峰却依旧还在后面。

《人生》对于路遥来说,算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人生》将是路遥不可逾越的巅峰。

毕竟,一个作家只有那么一个两个作品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就像后来的《白鹿原》之于陈忠实。

但路遥却不这么认为,《人生》发表之后,路遥曾这样说到,最起码在四十岁之前,“我要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平凡的世界》,一部被他作为礼物献给他“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书。

只不过那时候的路遥不会知道,40岁已经是他自己人生的倒计时了。

在开始写这部小说之前,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前后一共花了六年的时间,而这已经是他生命的七分之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头三年,他到各地考察、采访,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构思小说框架、人物、情节。

为了体现生活的逼真感,他还下到矿井里和矿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时他还会堵住几个刚刚升井的矿工,为他们递上烟,点燃火,一起坐在阳光下闲聊。

没人知道他是写过《人生》的作家,都以为他是新来的煤矿工人。

后三年,他才开始动笔写。

那时候的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量,比如要写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就无论如何要写完。

那时候的路遥,几乎和任何人不说话,晚上只睡五六个小时,起来还得走到桌子前,继续写,那时候的他,只要看见桌子,就像上沙场一样,完全处于一种近似疯魔的状态。

《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作品。

这些外在的条件,丝毫不影响他对待自己作品的足够真诚,足够用心,足够热爱。

然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后,评论家们却对作品感到十分失望,他们认为相比于《人生》是很大的倒退。

满心期待的路遥,就此被当头一棒。

失落的路遥,还曾独自一人来到作家柳青的墓前,跪地大哭,但哭过之后又是重振旗鼓,因为他内心知道,这是一部需要他要用生命去结束的书。

1988年5月25日,体力日渐衰竭的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而这一天,离他自己生命的终结也只有四年半的时间了。

这一天,注定是会被路遥永远铭记的,因为这一天,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6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支撑下完成。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全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而它也当之无愧,路遥也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愿景。

此时的评论家也一反之前的常态,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而它,也名副其实,受之无愧。

在《平凡的世界》的大获成功之下,映衬的却是路遥身体的与日俱下。

其实在写第一部时,路遥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但为了写作,他拒绝就医。

在写第二部时,路遥的身体严重已经透支了,有时候,第一天写完,第二天就爬在地上起不来了,支撑他的,全凭内心的一口气。

但彼时的路遥最担心的还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自己这部作品能否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稿问世。

悲天悯人感在路遥心里涌起:曹雪芹没写完就死了,身边的柳青也没有写完,我会不会呢?

恐惧和希望共存,每一天都是精神和身体的煎熬和挑战!

随着《平凡的世界》一天天接近完成,路遥的身体也一天天垮下来。

“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见,死亡的阴影正从天边铺过来,我怀着无限惊讶凝视着这一片阴影。”

而这一天,不久之后就到来了。

1992年9月5日,那是路遥离开延安的日子,是他进医院的日子,也是他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

那时的路遥,已经虚弱得不能单独行走,四十岁出头的他,看上去俨然像是一个耄耋老者,让人不忍心多看一眼。

一些与路遥交往多年的朋友,看到他身上的活力荡然无存,都背过脸偷偷揩去泪水。

1992年11月17日,这一天的名字叫做悲伤。

这一天的路遥,清晨便开始在病床上痛苦地抽搐和呻吟,还出现了严重吐血,看护着他的弟弟赶忙喊来医生。

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仍然没有阻止死神的脚步。

上午8时20分,年仅43岁的路遥因医治无效,彻底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从此平凡的世界里,少了一个曾经那么不平凡的人。

弥留之际,路遥嘴里呻吟着的最后话语是:“爸爸最好……妈妈最亲……”

家庭和亲人,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也同样是他心里永远的爱。

有人说:

“也许路遥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版图上,最后的一个殉道者”。

这话说的,可谓是十分的贴切!毕竟路遥,把自己一生的情和爱都嚼碎了,揉进到了这部作品中。

他人虽走了,但是,他留在这个世界的情和爱,却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上。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倾注了路遥的毕生精力。

他通过书中普通人的生活,表达了那个时代人的一种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它告诉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亦没有哪一代人的生命是虚度的。

今天,当我们重读路遥,会更加深刻地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

他自己的一生,就像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一样,一直心怀善良和希望,真诚努力的一直向前!

当我们在读《平凡的世界》时,为何会激动不已、会热泪盈眶?不就是因为在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那么真实,那么善良,虽然环境艰苦,但内心一直告诫自己,努力向前,为艰难的爱情、为苦难的生活、为不屈的奋斗……

他们生活在底层所遭受的残酷磨砺,最后都幻化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们和路遥自己一样,把这平凡的生活,过得那么的不平凡,他们把自己一生的情与爱,都嚼碎了,揉进这个他们所热爱的生活里。

我们何尝不是和他们一样,皆是凡人,每日在生活的泥淖中艰难跋涉,但从他们身上,却让我们懂得了知足,也懂得了热爱。

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

所以我想,路遥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通过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对待生活只要充满虔诚与热情,我们所有平凡人,都可以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的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