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汪海林在个人自制节目中,提到这些年影视圈撕番位、抢排位等乱象的根源,是流量模式造成的,流量明星可以通过包装、刷数据来进行打造,而这样的流量明星实际上是可控制的“傀儡”。这些年频繁出现的“天价片酬”,大部分出自流量明星之手,那么“限薪令”仅仅只是单纯的限制明星片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梳理一下:

  1. 1. 影视圈中为何要撕番位、抢排位?

  2. 2. 流量明星如何打造?

  3. 3. 为何称流量明星是“傀儡”?

  4. 4. “限薪令”最终目的是什么?

相信,当这四个问题梳理完之后,就能够知道“限薪令”不仅仅只是限制明星的天价片酬。

影视圈中的番位、排位

一部影视剧,分男女主角、配角以及群演,出镜率最高的演员,往往属于“一番”演员,名字排位也会出现在演员表上第一位。撕番位无非就是男主演、女主演相互之间的争夺,谁在前面意味着代言费、流量就会更多,身价更高,故“一番”是男女主角都想争夺的番位。

现在的娱乐圈,撕番位的事情还真不少。

争议比较大的便是杨紫、吴亦凡主演的《青簪行》。两人都属于顶流级别的明星,在该剧官宣拍摄的时候,杨紫、吴亦凡的粉丝为了番位开撕,整的网络乌烟瘴气,因此很多路人对《青簪行》的好感度慢慢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便是赵丽颖、王一博主演的《有翡》。同样是顶流明星,在该剧拍摄过程中发生两家粉丝的互撕。王一博的粉丝始终不承认《有翡》是赵丽颖的大女主戏。不过赵丽颖和王一博的粉丝还是比较平和,抢番位的风波持续时间并不长。

最后,番位的抢夺不仅体现在粉丝之间,还体现在明星团队之间。就拿《小小的愿望》这部电影来说,王大陆团队的操作,直接抢了彭昱畅的“一番”男主位。

流量明星如何打造

早先年娱乐圈中是没有“流量明星”这四个字的概念的,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明星粉丝的基数,故而产生了流量明星。

汪海林在节目中表示:

绝大多数流量明星,都是些年纪比较年轻的,花上一笔钱把一个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稍微在形象上包装好一点,或者整个容,之后就开始刷数据刷量,只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打造一个流量明星。

当然,明星没有汪海林说的那样,那么轻松、那么容易就打造出来,但大致的打造方向应该是差不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明星为了出名、炒作自己,一手炒红3unshine女子组合的营销号“娱八婆”的持有者曾在《奇葩大会》这档综艺节目中透露过:“明星经常利用自己的隐私、私生活,联合营销号炒绯闻八卦。”

不论是正能量抑或是负能量的明星八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那一时的热度,让人记住有这么一个明星的存在。有热度就会有流量,再加上影视剧、榜单数据上的造假,伪造这个明星很红的样子,自然一个流量明星应运而生。

打造出来的流量明星只是傀儡罢了

几乎所有的流量明星背后都有金主,而这个金主就是经纪公司。

数据可以造假的情况下,通过刷数据可以让一个明星很快走上顶流明星的行列。当背后金主,也就是资本发现这个模式在可控的范围之后,便可以把控一个流量明星。在一个明星成名出道之前,背后的资本就会签订一些合约,这个合约便是束缚、控制该明星的所在。

几乎每一个经纪公司都会保护好自己手上的顶流明星,花大价钱为他们制造热度的同时还会消灭那些于明星不利的黑料、造谣等。但这里有个例外,那就是去年凭借《陈情令》大红大紫的肖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准确的说横空出世的肖战,几乎把大部分顶流明显都比下去了,动了他人的蛋糕,肖战自然成为了他人的眼中钉。说巧不巧的是,今年2月底的“肖战风波”直接将肖战打入谷底,并且粉丝的一些无知行为,也给肖战招来不少黑。有趣的是,“肖战风波”发生以来,肖战背后金主的不作为,直接错过了最佳公关时间,导致肖战失声,事态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背后的金主不作为呢?

细扒之下才发现,肖战的经纪约成分复杂,部分艺人合约在“哇唧唧哇”,商务约给了和颂传媒,剧本影视约则是新丽传媒。合约分散,注定肖战得不到背后资本的独宠,“肖战风波”发生之后,想要公关平息此事,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试问这三家公司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谁愿意花大价钱帮肖战平息这些事?自然,肖战风波会得以发酵,导致现在肖战不断受到网络的抨击。

从这里就能看出,如果背后的资本不大力支持,那么流量明星也只是个“傀儡”而已,自己站不住脚跟,被淘汰也很正常。所以一些明星为了自己的发展,不得不服从金主的一切安排,为金主赚取更多的资本。

“限薪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觉得“限薪令”是为了限制明星的天价片酬,那就大错特错。其实流量明星拍一部影视剧,所获得的酬劳只是片酬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片酬被背后的经纪公司拿了去。

在2017年9月之前,明星的“天价片酬”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几乎所有的顶级流量明星,都会被标上“天价片酬”的标签,比如鹿晗、Angelababy、范冰冰等人的片酬,少则大几千万,多则上亿。这样的薪酬,是普通工作者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及的。

明星片酬逐渐发展成“病态”,片酬已经成为了明星身份的象征,片酬越高说明人气知名度越高,更受金主青睐。这个时候,便出现了明星片酬的恶性竞争,伪造数据、流量造假,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片酬能够更上一个层次。

为了打击“天价片酬”的恶性循环,2017年9月官方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这便是“限薪令”最初的版本,该文件中明确指出了:

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限薪令”不到3年的时间,升级了六次,一次比一次更加严格。直到2020年4月15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起了《关于厉行节约,共克时艰,规范行业秩序的倡议书》。

该倡议书再一次的压缩了明星的片酬,文件中表示:

根据国际惯例,一部电视剧、网络剧的编剧、导演和男、女一号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10%,全体演员酬金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40%。

新旧版本的“限薪令”相比较,全体演员的酬金比例不变,唯一变的就是男女一号主演的酬金比例。旧版本中主要演员片酬占据了制作总成本的28%,而新版本中主要演员片酬只是制作总成本的20%。可不要小看这8%的差价,对于那些总制作费几个亿的影视剧,可是有好几千万在这。

“限薪令”不断升级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限制那些“天价片酬”明星背后的金主,因为他们才是“天价片酬”下最终的受益者,明星拿的片酬占据的只是“天价片酬”的很少一部分。

流量明星的发展和经纪公司息息相关,绝大部分流量明星把时间花在了接各种商业活动、代言、拍戏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能够真正沉下心去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因此在个人演技、素养上很难得到提升,这也是流量明星会经常被吐槽演技差的主要原因。

在“限薪令”的限制下,金主在流量明星身上投入的大量资金和流量明星片酬相比,差距拉得更大了。这种情况下,金主为了赚更长久的钱,只能在流量明星身上下功夫,对他进行培养,演技上的提升、文化上的提升,这样流量明星才能慢慢转型,摆脱“流量明星”的帽子,从而更加受众,这才是“限薪令”的最终目的。

结语

汪海林有句话说的比较准确,他说:“流量明星的模式,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拐点,发展到现在,这个模式有可能走到头了。”金主通过资本、资源来打造“傀儡”式的流量明星,再进行撕番位、抢排位,数据造假,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天价片酬”,但终归不是流量明星的长久之计。

政策不断的下发,流量明星想要不成为“傀儡”,就得提升自己,像老一辈的明星去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升演技,让自己成为演技派。这个时候,“流量明星”的帽子可以摘去,有演技不论到哪都会受到欢迎,自然不惧会没有金主来支持自己。

“限薪令”的发展有目共睹,流量明星的片酬的确在下降,相信再过几年,“天价片酬”会逐渐消失在群众的视线,看到更多的是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精品、良心影视剧呈现在观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