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明朝,现在可谓是如火如荼,各种网络小说和网文比比皆是。特别是那句话:“终我大明一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读起来朗朗上口,实在是让人热血澎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明史·庄烈帝本记》

这几句并非出自《皇明祖训》,《皇明祖训》十二制中没有任何一项与之有丝毫关联。可以肯定是网文中杜撰的,另外一句传闻度较为广泛的段子网络上说出自明成祖朱棣第二次北伐班师回朝时所说,可见下文: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笔者查寻《明太宗实录》实在是找不到这句话的记载,也有出自网文的嫌疑。

其实这些话的由来并非没有道理,是众多历史爱好者对明朝强势的认可,那么如此强悍的大明为何还会走向灭亡?

朝廷烂一点,天下就烂一片。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皇权,废掉了流传数千年的丞相制度,并且大封藩王,又建立了卫兵所军户制度。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太祖洪武实录》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在当时是一种明智的行为,主要是为了防范丞相日益做大造成垄断朝堂,扼制皇权,甚至谋权篡位的悲剧再度发生。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自卑心理作祟,穷苦出身,得天下后不放心当年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弟兄们,更怕将来自己的子孙控制不了这些猛将,于是痛下杀手,再次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情节,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得天下,谋臣亡。朱元璋也成了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里面这些君王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朱元璋设立卫所制和藩王制后,明朝日后灭亡的隐患就埋了下来,朱元璋设立卫所制灵感的源自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源于北魏,兴于北周,隋唐继之)但朱元璋或许没有看到隋朝府兵制长久以往的结局,因为隋朝灭亡的太快了,以至于这些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更没有深思唐玄宗时期为何要废除府兵制!府兵制是适合打天下还是适合稳定天下,这一点恐怕朱元璋没有弄明白吧!

朱元璋设立卫所制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很聪明的,根据他的想法,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给这些士兵分配土地,战乱时随时可以打仗,平常时期可以戍边,和平时期这些士兵自给自足,朝廷不用负担巨大的经济支出,士兵们还能给朝廷上缴赋税,实在是好制度!为此朱元璋曾自豪的说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可是朱元璋低估了这个制度衰败的速度,这些人死了儿子继承自己的身份和财产,随着时间的变化武力日益荒废,战斗力急剧下降,而且下面军官还时不时的抢夺这些士兵的土地,对他们任意欺凌,导致大量军士外逃。这些军官不只是欺压内部还欺凌百姓,明一朝276年竟出现数百次农民起义,其中这项制度也是立了大功!

其实这个弊端在洪武初年就显露出来了从明太祖洪武初年到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逃亡者计47986人,到了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时才开始有募兵之举,至16世纪初,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达其总数的80%,许多边地驻军只剩下一半。到了明朝中期及以后的战役,基本上也就靠招募来的士兵打仗。

另一个就是藩王制度,这些制度实在是愚蠢至极,大开历史倒车,朱元璋刚开始分封藩王的时候这些制度虽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些区别,但本质上还是一样,往前看一下,自秦始皇统一以来,分封自家土地为王的,都没有多少好的结局,先有西汉初的“七王之乱”,又有西晋末的“八王之乱”,这些藩王有了自己的土地,日益做大,即使没有野心蓬勃之类,但是只要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或者皇权丧失了往日的权威,他们就会反戈于你,并且还有千万种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朱元璋当时想的是更深的一层,他可能认为,把这些自己的血脉一部分派到地域肥沃的地方,放任他们日益壮大,一部分放在边疆手握重兵为明朝戍守边防,将来有起义者他们可以随时镇压,巩固大明基业,就算最差的结局也是自己子孙互相攻伐,最后不管谁君临天下皇位还是自己家的,至于什么战乱中的老百姓他完全不在意,对他来说也是死后的事情,然而朱元璋这样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会有人反自己,更不会有人真的强大到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来篡夺自己的皇位,但他的孙朱允炆不这么想,如果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但朱标死了,当政的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你要动我的利益,我怎么能答应?而且,朱允炆不只是要削他这些叔叔的权,对待他们还十分残忍,完全不念及血肉之情,朱棣也明白,这不是削藩,这是削头,所以朱棣不会坐以待毙,只能放手一搏!当然朱棣赌赢了,才有了后来的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以“清君策”的名义夺得皇位,其中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朱棣虽然不想兑现自己曾经答应过给予朵颜三卫的土地,但奈何这些骑兵战斗力实在凶猛,况且战乱刚平息,不能再动摇国本,出现什么纰漏了。朱棣夺得皇位后,自己在南方的根基不稳,急于回自己的燕京大本营,于是迁都北京。

因为朱棣的战略失误退出了大宁地区,导致基本上过了长城就是北京,长城以北基本上没有什么阻碍游牧民族南下的力量,当时长城的作用对于明王朝来说其实就是一条高速公路上的缓冲带,当然这里缓冲的是北边的游牧民族。所以才有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瓦剌也先押解英宗进攻北京,当然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力挽狂澜把死局下活的人物——于谦,于谦用二线军队誓死守住了京城,对于明王朝和中原的百姓来说实在是万幸,不然又是一个靖康之耻甚至五胡乱华的结局了,而功劳如此之大的于谦却在英宗“夺门”复辟后死的很惨,后来又出现了庚戌之变,鞑靼俺答率军入侵河套,大军逼近大同,最后围困京师,而京师守军却战战兢兢,毫无士气可言,鞑靼军在城外烧杀抢掠一番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进行贸易,也称之为俺答封贡。这两件奇耻大辱正是朱元璋的藩王制和卫所制间接导致的。

朱棣上台后知道这些藩王日后的隐患,但朱棣的手段比朱允炆高明多了,他把这样藩王圈养起来,注意是圈养不是豢养,也就是没打算利用他们,更没打算让他们出力,只好吃好喝供着他们,子孙后代荣华富贵,这些藩王的任务就是给朱家繁衍子孙。当时庙堂及江湖都称呼这些寄生虫为“贤王”,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凡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钞五百贯,馀物半亲王女已受封者。郡王诸子年十五,各赐田六十顷,除租税为永业,其所生子世守之,后乃令止给禄米。——《明史·志·卷五十八食货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藩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世袭罔替,不降爵的传承,还不用承担相应义务,又享有很大的经济特权,可以垄断部分的铁盐产业,当地官员也不敢管这些宗室,这些藩王无休无止的压榨当地,有的作恶多端,强抢民女之类都见怪不怪了,当地百姓恨不能生食其肉,咀嚼其骨,而藩王还能每年获得很高的俸禄,给明朝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后来的清朝就是根据这一条明朝的弊端,规定除了铁帽子王的嫡长子其他封王者死后子孙降级承袭。

明朝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降到最后一级就是奉国中尉,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明朝封了六十五位亲王,追封的亲王也有二十二位,一共八十七位世袭的亲王,其中包括朱元璋的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到明朝灭亡时,除了被废掉,以及因为绝嗣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而郡王更多达九百二十四位,这些王可全都是铁帽子,土地兼并历来都是历代王朝亡国的重要原因,后来随着这些藩王加强了经济特权,还有皇帝之后赏赐的田地,明朝的百姓可耕种独有的土地越来越少,明朝的土地兼并问题在历朝历代都尤为突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朝宗室人口近十六万,宗室人口统计数字是男丁,加上这些藩王的妻妾和没有录入户口的,公主,驸马和他们的子孙,百万皇族还是有的。

其中在明朝初期,养着这些藩王明朝还是完全可以负担的起的,但经过世代繁衍,开枝散叶,明朝的这些宗室成为了明朝甩不掉的重担,万历二年(1574年)五月,明朝宗室三万余人,明廷每年给宗室成员的禄米九百万石。而朝廷在扣除完给宗室成员的禄米后,自己只能收到四百万石。可见在万历时期这些藩王就已经是明朝最沉重的负担了,明朝宗室吃垮国库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更不要说遇到战乱灾荒之年了。百姓食不果腹,饿殍满地,千里无烟,这时候藩王们却还日夜醉生梦死,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各地揭竿而起,农民军攻占一个地方后就是先杀了这些寄生虫。

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明朝的藩王制在前期为明朝稳定统治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中后期完全成为了明王朝的寄生虫,有甚至靠多繁育后代来多领取俸禄,榨干了天下苍生,富足了朱明一家,最后被百姓所抛弃也是理所当然。

明朝从开始建立藩王制就注定了皇帝会削藩,藩王必然会作乱。更从朱棣“清君侧”成功后圈养皇族就注定了明朝必然亡于统治者对立的阶级。藩王制虽然不能说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却是明朝灭亡主要原因中十分重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