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来临气温上升,叠加中小学和幼儿园已陆续开学,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国家疾控在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手足口病传播系数是新冠病毒的3倍!

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以来,让大众频频在新闻中接触到“传播系数”这个专业名词。传播系数(R0)是一个流行病学术语,是指在没有外力介入、所有人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已感染者在具有传染性的时期内平均可以感染多少其他人。一种疾病的传播系数越高,说明这种疾病的传染性越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足口病的传播系数竟然比新冠病毒还高,它是有什么病毒导致的?它的传染性为什么这么强?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手足口病?我们又应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病原体

跟新冠肺炎不一样,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不仅仅是一种,而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B组1、2、3、5型

2. 埃可病毒部分血清型

3. 肠道病毒71型(EV A71)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 A71所致。

临床表现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5岁以下儿童普遍易感,重症和死亡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年幼儿。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典型症状为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脚及臀部皮肤出现皮疹,大多数轻症患儿7~10天后可痊愈。

口腔粘膜疱疹最常见于舌部和颊粘膜,疱疹和溃疡导致口腔或咽喉疼痛,还不会语言表达的年幼患儿会因为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流口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皮疹可出现在双手(包括手指背侧、手指间区域及手掌)、双足(包括趾背侧、足外侧缘、足底以及足跟)、臀部、大腿及手臂等部位。

皮疹可以表现为斑疹(没有凸出正常皮肤)、斑丘疹(凸出正常皮肤)或水疱,3种皮损可出现在同一个患儿身上。跟口腔粘膜疱疹引起疼痛不同,皮疹一般不痛不痒,通常3~4日内消退,不结痂、不留疤。

然而,某些血清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6型)引致的皮损可能会造成疼痛,柯萨奇病毒A组6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还会在病后1~2月出现指甲脱落等特殊表现。肠道病毒A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可发展为重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主要的传染源,而且人群中隐性感染率高,这意味着孩子班上即使没有人发病,由于可能有未知的隐性感染者,孩子也有可能被传染。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唾液、咽喉分泌物或疱疹液广泛传播。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1.密切接触,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门把、扶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 饮入或食入被病毒感染的食物和水

由于婴幼儿和儿童的行为特点,且隐性感染者很难甄别并隔离,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托儿所及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传播,这也是手足口病传播系数高的原因。

治疗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都属轻症,一般情况良好,这时应该在家隔离休息治疗,一般7~10天就会痊愈。隔离期间,如果发烧引起不适可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对症处理,口腔疼痛的患儿可以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东西放凉后再吃,多补充水分。

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烧(39℃以上)或退烧药效果不佳,尤其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抽搐抖动、喷射性呕吐、站立不稳、呼吸增快等异常表现,则有发展为重症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预防

根据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可以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1. 儿童玩具、餐具、奶具等经常接触的物品应做好消毒清洁

2. 不要让孩子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后吃。

3. 教育孩子勤洗手,外出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用纸巾或手肘部遮口鼻。

4. 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人员聚集,居室常通风,做好环境消毒卫生。

5. 接种疫苗,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对预防EV-A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减少重症病例发生有显著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疫苗接种之外,其他的措施跟新冠肺炎的预防其实是差不多的,经过疫情期间媒体的宣传,家长对于这些传染病预防措施已经很熟悉。目前,最让人担心的环节是开学后孩子上幼儿园或托儿所后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因此,幼儿园(托儿所)一定要做好环境消毒卫生,特别是儿童玩具、餐具等物品的消毒,严密监测体温,发现体温异常者应及时隔离,这可能是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最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