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大代表许洪玲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我们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让家长们接受系统的培训与学习,并通过相关考核持证上岗,而这些数据信息也会和孩子们的档案进行封存伴随其入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建议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声音全都迎面而来,有反对的,有赞成的,还有保持中立看热闹的。其实,不管反对与赞成,我们都不能单从一个点线面去进行分析,因为有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出发点分析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极好的,伴随着现代人文化和素质的提升,如何让孩子更优秀,家长们所起到的带头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至少在近20年的时间里,家长会一直影响孩子,成为孩子最直接的老师。

如果能在专业的角度下,对参差不齐的家长情况作出调整,并尽可能地做出最优的改变,那么确实可以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母都是孩子们重点模仿的对象。

好归好,但能否有结果都不是单纯一个好的出发点就能达成的!我们还必须认真对待其它客观理由。

1、证书的形式化

首先要提的是证书这个事,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起,证书成了一种强力的证明,不但是上学时要考,就是走上社会也要考,而且学习能力强的人还因此找到了一个生财的道路,那就是证书挂靠。

事实上,有些人天生就热爱学习,别看你们有的人一拿起书就一个头两个大,但宅在家里乐意钻研的人还是有的。不提远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儿子有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他的爸爸就是典型这类人,哪里也不去,在家里的时间就是学习和考证,相识的这些年我们基本都是和孩子妈妈接触,孩子爸爸就根本不进行社交,但就这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先后考了近10个证书。而且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从实质上讲,这五花八门的证书只能代表他的学习能力强,单纯的某一领域即便有证书他也是纸上谈兵的那种。而很多的证书也都是形式化的代表,必须要有,考了就过,如果真的再放大证书的效果那就是彻底的倒退了,因为那就一场考试换来的,远不能代表真正的能力。

简而言之,有相应证书就能代表是有水平的?是合格的?凡事都不是那么绝对的!

2、家长的差异化

不得不说,虽然全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并不是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是大学生,有一定底蕴的。即便在当下,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也绝对不是少数,理解力、执行力、学习能力都存在着太大的差异。

这里面就有着一个问题,能不能学习好是一方面,想不想学又是另一方面,加之地域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养”和“育”的处理方式那真是五花八门了,尤其在统一思想这个方向上,现在真的是越来越难了。

越是地处大城市的家长就越对孩子格外的倾尽心力,而越是偏远的落后地区就越听之任之,因为除了孩子还要有一个生存的问题。这里面的情况真的格外复杂,绝不是一两段话就能说清的,即便大家愿意学,却也可能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与时间。

直白地讲,除非用强制的方式去解决,否则推行绝不会那么顺利!而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就能起到效果吗?这个只能见仁见智了!

3、捆绑方式不可取

我们注意到,这个建议中提到了将证书与档案进行捆绑,这样做实际上绝不可取!因为以这样的方式无疑会带来高低之分,形成两极分化,这让没有证书的家长如何自处?证书的有无这时候就有了一定的代表意义。

即便我们假设全部的家长都能取得证书,那这种捆绑又有何意义?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把家长的能力添加到孩子的能力证明中有何实际意义?能证明孩子优秀吗?能代表所有孩子都一样出类拔萃吗?

这个捆绑就相当于给孩子打上了一个标签,而这种标签却是因为家长的水准而带来的,给孩子打的标签越多,可能越会起到一些反的作用,这一点大家可以自己去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个理?

用外部条件来加持孩子自身,这无疑又会产生矛盾纠纷,对孩子形成影响!

总结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比如说想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大学,但这可能吗?除了自身原因还有外界因素,愿望是美好的,但真的实现可能又会出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一种假想的美好中去力求所有人都能做到,形成一种标准化,那么人类发展至今就不会出现三六九等了,即便不想这么细致划分,但实际上确实存在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心的人不用要求和指点也会努力积极探索,无心的人即便赶鸭子上架也不会起到太好的效果,何况这还是强求不来的!

末了,我倒是觉得,专业团队的课程和辅导可以有,家长们也可以去学习,但证书和档案的事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