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十年,我国商业银行债务融资快速增长,其中银行贷款占比显著增加,银行贷款结构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占比处于较低水平。一直以来,大量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结就在于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表示,信用贷款不需要企业提供完全担保,银行凭着对企业经营状况和信誉的了解发放贷款,能够帮助诚信经营的企业快速获得融资支持。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商业银行对于开展信用贷款业务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等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模型运用成熟,贷款风险整体可控。但受制于“信息孤岛”尚未打破、风险控制和缓释机制缺乏等因素,用于支持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长期信用贷款发放明显不足。

王玉玲建议强化金融科技手段应用,尽快建立健全各层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查询机制,为银行打开信用信息共享大门,督促银行改善风险控制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建立信用贷款担保基金,撬动更多信用贷款发放。与此同时,在监管考核评估方面考虑增设信用贷款有关指标,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发放信用贷款,进一步发挥银行体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功能作用。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是否会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风险?在当前各地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是否有足够财力支撑担保基金加大对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对此,王玉玲表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采取股权投资的形式支持各省区市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以支农支小融资担保为主业,坚持准公共定位,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保持较低费率水平,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融资成本。首先,从风险分担角度来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责任比例均不低于20%,省级担保、再担保基金(机构)承担的风险责任比例不低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承担的比例,这样就由上至下建立了一个层层分散的融资担保支持体系,省级担保、再担保基金及市县融资担保机构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地区都已经推出“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银行和省再担保机构、市县级财政合力承担60%的贷款风险,有效降低融资担保基金风险承担压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信用贷款业务量较小,占比处于较低水平,加上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自身都对贷款风险有一定的控制要求,信用贷款风险总体可控。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可以预见,新的政策工具将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相互配合,共同激励商业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缓释信用贷款风险。

信用贷款风险高于抵押贷款。银行要如何避免不良率提升问题?推行尽职免责过程中如何平衡风险和信用贷款的问题?对此,王玉玲表示,疫情确实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上升,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一定下迁压力,部分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会有所上升。但也要看到,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可控的。商业银行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摸排企业贷款产生不良的真实原因,对于非疫情原因导致的不良贷款,及时采取市场化方式处置,妥善化解存量风险;对于疫情原因导致的不良贷款,优先考虑落实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安排,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王玉玲建议采取一系列手段去平衡防控风险与发展信用贷款的关系:

一是修改《商业银行法》中关于抵押贷款的导向性规定。建议删除“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的规定。法律层面不再对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是否需要抵押作规定,从制度层面给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提供均等机会。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核实借款人资信状况的前提下,由双方自主协商确定贷款方式,促进商业银行主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强化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科技手段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完善贷款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型,模块化分析各类涉企信用信息数据,多维度识别判断企业经营状况,改进风控模式,从前端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将债务人履约能力评估、偿付记录和财务状况考察作为重点,提高甄别效率。同时加强对企业贷款的后期跟踪管理,运用科技手段,做好间隔期检查、日常监测及预警处理等贷后管理工作,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三是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查询机制。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平台或夯实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分散在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司法以及水、电、气费,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领域的信用信息,确保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平台获取企业关键经营信息,提升商业银行多维度识别和判断风险的能力。

四是完善评估考核办法。调整监管考核办法,提升信用贷款不良率容忍度,促进商业银行改革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用贷款发放力度。

五是利用担保基金分担风险。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信用贷款业务的支持力度,缓释银行相关业务风险。同时,鼓励各地建立信用贷款担保基金,建立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壮大担保实力,为银行开展信用贷款业务分担风险。

综合自环球网、中国经济网、新浪财经等

图片来源:环球网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彦、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