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产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为了便于抵肩而设计了一个向右弯曲歪枪托,于是得名“歪把子”,这个看似新颖的设计,其实就是没有打过仗的设计师自作聪明,由于枪管和枪托抵肩不再一条直线上,导致射击时士兵很难控制精度,另外这款机枪的可靠性极差,人机功效也极差,这恐怕应该算是二战最差的轻机枪了,没有之一。就连日本士兵自己的嫌弃,于是后来就大量的装备给伪军,我军又从伪军那里大量缴获,虽然这款轻机枪性能很差,但对于我军来说确实是一款不错的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歪把子”轻机枪性能极差,但却拥有响当当的名号,因为在各大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几乎都有出场,甚至在电视剧中成为了八路军各部队的火力担当,比如在抗战剧《亮剑》中,李云龙嘴边就总是不忘吹嘘自己手上拥有多少挺“歪把子”,这让兄弟部队都羡慕不已,当然这些机枪大多都不是从日军那里缴获,因为日军战斗力顽强,游击战一般都是打了就跑路,很少能够交火武器,大部分缴获的武器来自战斗力较弱的伪军,正因为“歪把子”在国产影视剧中出场率高,长得又特别,也就搞得人人皆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研发“歪把子机枪”的研发背景是日俄战争,这场战争让日本见识到了机枪对于步兵的杀伤力,为了弥补火力上的不足,日本在1908年开始研发本国机枪。但由于日本在研发轻机枪上经验不足,另外考虑到资源匮乏问题,因此在轻机枪的研发上频繁点错科技树。首先就是这个歪把子问题,这应该设计师想当然的认为“既要满足抵肩射击,又能让士兵舒适的正面瞄准”,于是就就枪托向右弯曲设计,但士兵在射击时枪管与枪托不在一条直线上,士兵射击时很难掌控平衡;另外为了节约资源,机枪设计采用了一种漏弹斗和压弹夹,使用5发弹匣重叠供弹等等,于是怪异的歪把子机枪就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歪把子机枪的漏弹斗和压弹夹

歪把子机枪可以说在设计之初就带着无法弥补的缺陷,歪把子让士兵在后座力下难以掌控这款机枪;为了实现弹药保障和节约弹药,于是牺牲了火力、可靠性等关键性能,得不偿失。歪把子的缺陷太多,大致一个几点:

其一,战场适应环境差。歪把子测试环境应该很好,倒没有暴露太多的问题。可一旦上了战场,各种飞沙走石,泥土、沙尘等很容易就通过开放式的漏斗进入枪击,影响机枪设计的精度、可靠性,甚至还造成大量卡弹。后来日军为了改善火力流程问题,于是在子弹上刷油润滑,结果沾了润滑油的子弹更容易粘着异物一起带入机枪,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其二,受天气环境影响严重。歪把子机枪对天气环境影响太大了,高温环境老出故障,低温严寒又不稳定,只有不冷不热天气适中还算正常。可一旦遇到下雨天,这个开放式漏斗就会积水甚至在战场上带入泥沙进入枪击,想想都麻烦。甚至日军下发的故障排除指南远多于枪支的战术要领,机枪的零部件尤其是枪击不得不经常更换,维护也远大于其他同类轻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力学结构设计差。歪把子的机枪的“歪把子”是为了提高人机工效而更好的贴腮,更好的瞄准。但设计师却忘记了机枪喷吐子弹的强大后座力会让机枪失稳,这增大了操控机枪的难度,也影响精度。另外偏左的弹仓漏斗也是“反力学设计”,机枪重心偏左而造成射手设计时不得不长期保持一个向右的力,来保证机枪不偏移。

第四,装弹麻烦,火力不足。为了便于后勤子弹补给,歪把子机枪坚持采用5发步枪弹匣供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费时费力,而且战场的砂石环境让这种难度更大,在急需要火力支援时,又表现的火力不足。轻机枪本来就是为了加强火力的,但日本节约子弹的惯性思维下设计的压弹夹,根本无法保障连续火力,这本身就很矛盾。而且机枪的开放的漏斗弹仓设计,容易导致子弹走火。在射击时如果压弹夹失效,那么飞出的弹夹容易误伤友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种种设计缺陷,造就了二战这款口碑最差的轻机枪,重心都不稳、连续射击时难以掌控,自然导致精度严重下降;反人类学的漏弹斗和压弹夹设计,更是让枪击经常发生故障,而且火力也不足。作战日军对这款机枪是一肚子苦水,到了抗战后期,日军自己也都不愿意用了,于是将歪把子装备给伪军使用,通过缴获伪军武器,这款机枪大量流入中国军队,对日本这是一款不甚满意的武器,但是对缺乏火力的我们来说还是比较稀罕的,而且从伪军哪里缴获可比从日军缴获要容易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