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诗,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与原作有些出入。所以很多千年前的古诗,流传至今我们有的已经分不清作者是谁,有的搞不清其中某一句的原话是什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古籍被发现,专家们会对很多古诗提出更精确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小学课本中有首名为《画》的五言绝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大家应该还记得。以前的小学课本上写的作者是王维,如今各版本教材上一般都写佚名,原因是文史专家们发现作者可能另有其人。

一般来说,像这种对一首古诗的新理解和新发现,都是众多文史专家们共同研究的结果,是需要考究大量的古籍资料才能下的判断。但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这位诗词大会冠军,对一首尚有争议的古诗的理解,却很有见地。

杜甫有一首千古名名作 ,名叫《月夜忆舍弟》,大家请看全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圣出手,水平自然没得说,其中次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事实上,这首诗除了次联外,首联也一向为很多文人所推崇。不过“边秋一雁声”5个字,却被争议了几百年。在《全唐诗》中,这一句用的是“边秋”,但是在明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等宋代和明代读本中,它是“秋边一雁声”。其实字都是一样的,不同点就在于这个“边”和“秋”的位置。

大家不要觉得读唐诗就一定要依照《全唐诗》,事实上《全唐诗》是清朝康熙年间编订的,距唐朝比宋、明两朝更远。而且《全唐诗》出过不少错,比如把元代作者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归入了唐诗等。

《全唐诗》不能全信,而宋朝和明朝的几个读本也不够权威,于是这句诗的两种说法古代文人便争议了几百年,现代的专家们也尚有争议。目前很多书籍收录的虽然是《全唐诗》中的版本,也就是“边秋一雁声”,但多数都会在赏析部分加上一句:也作“秋边一雁声”,这其实就是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可就是这个专家尚有争议的古诗,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雷海为,却发文解析,表示自己能确定这句诗到底哪一个版本是正确的。熟悉诗词大会的朋友应该对雷海为不陌生,他学历不算高,原本是一个外卖小哥,因为爱读诗、背诗,在诗词大会打败彭敏一举拿下冠军。论背诗的实力雷海为肯定是有的,但专家都不能确定的事,他真的能说清楚吗? 此举是不是不知天高地厚?

他认为从格律的角度,无法判断出哪句是对的,但是可以从大诗人们习惯的用法来确定。他认为“边”字虽然意思很多,但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意思就是两个,一个是边缘,比如河边、旁边等;另一个意思是边地。在这首诗中,很明显“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秋季塞外边关传来了阵阵大雁的声音,所以作第二种意思来理解。

既然是第二种意思,那就应该找这种意思在古诗词中一贯的写法。于是雷海为举出了不少例子,比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四面边声连角起 。

李白《关山月》: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南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

刘禹锡《始闻秋风》: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

这些诗句中,“边”字都是作边关来理解,都是放在名词的前面,这就是古诗词中的惯用写法。因此,雷海为便认为杜甫诗应该是“边秋一雁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仔细来看雷海为的这番解释,确实是有理有据的,所以他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是愿意去思考和研究。这一番解析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可,甚至有网友给他留言:比很多专家强。虽然他的这一番解析,要说服那些认为是“秋边”的专家或许还有难度,但这种愿意研究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大家觉得哪一句是正确的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