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林勇提出的夫妻合休产假建议,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林勇提出,当前实行的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女性职员的录用概率,而作为父亲的男性职员只有7-30天不等的陪护假,完全不足以分担照顾家庭的职责。所以,他认为应当仿效挪威实行夫妻合休产假的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延长男性休假天数。

具体建议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第二十五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修改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共同享受产假并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同时,将陪产假与产假合并,夫妻合休,期间照发休假人全额工资。在法定产假后的休假期间,按照全额工资的75%发放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建议被众多网友围观叫好,不少人评论称,早就该这样做了,生孩子本来就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前,女性在职场中已经处处受挫,因为要生育的原因,公司会将做得好好的项目突然撤走,或者在休产假回来之后,发现工作中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更有些公司,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在招聘的时候就会直接写明不要女员工。这对女性的职场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而在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之后,这种状况愈演愈烈。本来只需要休一次产假的女性,有了二胎,就意味着还要再休一次长假。根据法律规定,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员享有的权益不能被侵害,这对公司的日常运营将会造成极大的压力。广州曾有一名女员工,在孕期突发身体不适,向领导微信请假获准后,却遭到公司的解雇,两方闹上法庭,经法院审理,判定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为违法行为,应向员工赔偿22万余元。

女员工因生育不能在岗,影响了工作却不能辞退,这对公司来讲,将要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所以,不招、少招女性员工,不将重要工作交给有生育计划的女员工,就成了职场的一种潜规则。为了不被歧视,愤而辞职的女员工也不少,也有不少女性一怀孕就被家人劝说辞职。可在家乖乖带孩子,又会强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长期下去,女性失去了工作机会和能力,只能在家围着锅台团团转,男性却心安理得地当上了甩手掌柜。

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职场价值,自然有人会选择不生、少生。如今林勇提出的夫妻合休产假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将男性与女性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消除企业对女性就业者的隐形歧视,给了男性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妻子,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但是,即便真的实行了夫妻合休产假的政策,男性就能学会帮妻子做家务、带孩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此前全国各地都有为男性设置护理假,从7-30天不等,以15天居多。可一方面,有的企业根本不会允许员工离开岗位这么长的时间,更多的情况是,妻子要生产了,丈夫只能匆匆回来探望一天,第二天就要回公司继续工作,家人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另一方面,15天根本不足以让父亲尽到陪伴义务,就算男性在家休足了15天的假,妻子还是会因为缺少陪伴而患上产后抑郁症。

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有了假期,大部分人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休息、放松,然后才是自己的妻儿。而且,亲人的压力也是男性不能尽到陪伴义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素来就有隔代育儿的传统,女性生产期间更会有两个家庭的老人同时陪伴,家务抢着做,孩子抢着带,男性就算想插手,也插不进去。等双方父母走了,家庭间存在的育儿问题、家务矛盾,该怎么样还是会怎么样。这样来看,就算假期延长,增加的只能是企业的压力,对他们小家庭内存在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其次,夫妻合休产假,就意味着有两个人同时不能工作,不在同一个公司还好,若是在同一个公司,两人休假期间还要照发全额工资,那对公司的伤害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国家的配套措施,没有给予相应补贴,那么只为消除女性的职场歧视,就让企业来承担过重的压力,未免有些考虑不周。到最后,企业只能有两条路走,一是强制男性员工上班,二是干脆不招聘已婚未育员工。当然,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走前一条路。

所以,夫妻合休产假这一建议虽好,也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现在提出的建议中还有不少语焉不详之处,最令人关注的一点就是产假天数如何分配。既然说夫妻合休产假,那两人一共可以休多久,半年?一年?还是更久?如果有一个规定的时间,那么两人的休假天数又该如何分配,以10个月为例,是女方休6个月,男方休4个月,还是女方休4个月,男方休6个月,抑或两方平分假期,都休5个月?再来,根据林勇的建议,"男女双方均可在法定产假基础上申请延长假期至365天",这是否意味着男女双方可以同时申请延长假期,即各可休一年?

这就又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双方在同公司时怎么休,不在同公司时怎么休?夫妻在同公司的情况下,如果两人同时申请延长假期,那么公司就等于损失了两个人力,无法产生效益,还得照常给人发工资。此外,国家的配套措施一定要到位,不能拆东墙补西墙,为了保证个人利益而伤害集体利益,只有员工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才能将这一措施顺利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