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兩件特級國寶,老百姓壹件腌鹹菜,壹件當馬槽,700多年的謎解開了

講這件特級國寶之前,首先扯點題外話:元朝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造了瀆山大玉海,這件大玉海被放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中的瓊華島的廣寒殿。

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圖是為了反映元代國勢的強盛。

它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

其雕琢裝飾繼承和發展了宋金以來的起凸手法,隨形施藝;俏色處,也頗具匠心。

瀆山大玉海是壹件裏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藝的最高水平,也預示了明清時代又壹個玉作高峰的到來。

《國家人文歷史》將瀆山大玉海評為鎮國玉器之首。

後來這件盛放葡萄酒,供元朝君臣痛飲的大玉海,因為改朝換代的原因,就失落在北京的真武廟裏,成為這裏出家人腌鹹菜的鹹菜缸。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花了1000兩黃金給廟裏的出家人,贖回了這件國寶。

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年。壹天,乾隆皇帝來“玉缽庵”遊覽,壹眼辨認出大“玉缽”竟是元代流傳下來的著名玉雕作品——瀆山大玉海。

他立即命人用千金把玉缽買回來。

乾隆皇帝將這件寶物收回之後,將其安置在北海團城的承光殿內。

4年內,乾隆皇帝先後命人將“瀆山大玉海”重新修整了4次,並為其配制了壹個新底座,同時在承光殿前修建了壹座小亭子,取名為“玉甕亭”。

隨後將“瀆山大玉海”與新底座壹同安放在亭內,直到今日。

此外,乾隆帝還為這件國寶親筆題寫了三首詩,命人鐫刻在玉器的腹壁上。

這些詩作還配有序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件玉器的來歷和流傳經過。

瀆山大玉海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重量最大的巨型玉雕,開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是中國劃時代的藝術珍品,也為世界寶玉石業發展史上罕見的傑作。

大玉海整塊玉料由白色、綠色、紫色、黑色等多色玉組成,白玉呈脈狀、團塊狀分布於蝕變輝長巖中。

那麽,誕生700多年來,它到底是由什麽玉石雕琢而成呢?

亞洲珠寶聯合會會長、著名寶玉石專家李勁松在鑒定會上介紹了情況,提出大玉海是獨山玉作品,南陽獨山玉的礦物巖石成分為黝簾石化斜長石,獨山玉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即有出土,距今約有6000年。

專家們對大玉海仔細觀察研究,再與南陽方面拿出的七八塊標本反復比對,認為元代制作瀆山大玉海所用玉材與獨山玉相同,最後壹致認定,瀆山大玉海是由獨山玉制成的。700多年的謎解開了。

瀆山大玉海從國寶,到鹹菜缸,再到國寶,經歷可謂曲折,小編之所以講這個故事,只是想說明三個問題:

1、是金子總會閃光。

2、有些國寶,確實長得不像是國寶的樣子,容易被人誤會。

3、不管多麽牛的國寶,都需要壹雙識貨的眼睛。

中國還真有壹件特級國寶,這件國寶比瀆山大玉海的經歷還要傳奇,瀆山大玉海只當了壹回鹹菜缸,可是這件國寶,卻被當成了兩次馬槽子,它就是虢季子白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虢季子白盤長130.2厘米,寬82.7厘米,高41.3厘米,重225公斤,妳不管從哪個方向看,它就是壹個標準的馬槽子,更妙的是,這個馬槽子四面,各有兩個獸首銜環,將馬韁繩系在上面,吃草料的馬,那是休想逃跑,可謂穩妥和牢靠。

虢季子白盤(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盤形制奇特,似壹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

四壁各有兩只銜環獸首耳,口沿飾壹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虢季子白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陜西寶雞的虢川司(今屬寶雞市陳倉區),為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

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

這日,官軍拿下了常州城,劉就住進了護王府內。

時至午夜,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萬籟俱寂當中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之聲,聲音不大但極有穿透力。

劉頓生好奇之心,當下秉燭往尋。

轉到屋後見有馬廄,聲音即由此傳出。細審視,始知是馬籠頭上的鐵環碰了馬槽所發出的聲響,但這聲響非同壹般。

劉銘傳蹲下細看,見此馬槽碩大,槽壁在燭光中發著深沈的幽光;伸手壹試,重不可舉;輕叩之,發聲清遠玄妙。

劉心中有數,此馬槽絕非尋常之馬槽。次日壹早,劉銘傳命馬夫將馬槽刷洗幹凈。

見其外壁四邊各飾兩個獸首銜環;整個外壁滿布紋飾;內底具長銘,通篇工整嚴謹。

劉知是寶物,旋即命人押運送回合肥老家的劉老圩村,西鄉大潛山下之蟠龍墩。

道光年間,寶雞縣虢川司有壹個農民,他在翻地的時候,挖出了這件重有400多斤的青銅器,當時,他只有兩個選擇,壹個是:砸碎了,賣廢品;第二:當成盛放東西的器物。

幸虧這個農民家養有壹匹馬,還缺壹個像樣的馬槽子,這個虢季子白盤,就被他領著人,擡進了馬棚,成了餵馬的馬槽子。

很快,馬槽子變國寶的第壹個機會來了。

陜西眉縣縣令徐燮鈞領著他父親到虢川司遊玩,他們路過這位農民家時,發現這農民正在清洗馬槽子(青銅容易上銹),這個農民用木棍敲擊馬槽子裏的銅銹時,所發出的“咚咚”的異響,讓見過世面的徐燮鈞聽出了異樣——這絕對不是普通的聲音。

這是青銅器才能發出的異響,徐燮鈞花了壹筆錢,就將這件獨特的“馬槽”買走,歷史上的文字是這樣記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燮鈞父子根據盤上所刻銘文,認定這是西周之物,將其命名為“虢季子白盤” 購價百金,供於衙署。

徐燮鈞卸任後,回歸常州,將其藏於鳴柯巷徐家的“天佑堂”中。徐燮鈞之弟徐星鉞曾經寫過《虢季子盤記》壹文,對此有記載。

鹹豐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軍護王陳坤書領兵攻破常州,藏於“天佑堂”的虢盤就成了護王的“戰利品”,護王打仗是壹把好手,可是對於文物,卻缺乏基本的知識。

這個“虢季子白盤”在他府中,就悲慘地第二次成了馬槽子。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劉銘傳率領淮軍占領常州,護王府就成了劉銘傳總兵府,劉銘傳夜半讀書的時候,忽聞後院傳來了戰馬吃草料時,韁繩牽動“虢季子白盤”外面的銅環,銅環和盤體相撞,發出的 “咯噔,咯噔” 陰陽頓挫的響聲。

劉銘傳覺得響聲有異,他循聲來到了後院的馬廄,發現了這件巨大的青銅器,經過清洗、研讀和考證,這件西周重器——虢季子白盤終於露出了本來的面目。

伯樂和千裏馬的故事,又壹次上演,而在這個故事中,伯樂遠比千裏馬更重要。

劉銘傳後來歸鄉,修了壹間盤亭,專門供奉這件稀世珍寶,可是抗日戰爭期間,外國侵略者威逼劉家,迫使劉銘傳後人,交出這件重寶。

劉家的後人為了不讓此寶流落海外,他們將其埋於地下,並遠走他鄉,隨著1949年,劉家的後人將這件重寶啟出來,獻給了國家。

虢季子白盤作為西周的三件重器之壹,被博物館收藏,更重要的是,它還被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覽的文物之壹,永久收藏在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盤底銘文其語句以四字為主,且修飾用韻,文辭優美,行文與《詩》全似,是壹篇鑄在青銅器上的詩。其書法頗具新意,用筆謹飭,圓轉周到,壹筆不茍甚有情致。這派圓轉書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同時,此篇銘文中“薄伐允”、“折首”、"執訊"及"是以先行"等句,可與《詩》之《采薇》、《出車》、《六月》、《采芑》等篇所記史實相互征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於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後期戰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註意每壹文字的單獨性。

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註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線條刻意拉長,造成動蕩的空間效果。

造型的精煉與細密,也使大家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