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个,有个7岁女孩在案板下上网课学习的视频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叫柯恩雅,今年7岁,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案板上父母在经营者卤菜生意,夫妻二人的分工非常明确,父亲负责加工卤菜,母亲则负责看管生意,照顾女儿以及检查作业。

案板下则是女孩的书房,女孩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学习以及上网课,女孩在这样的书房已经学习一个多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农贸市场复工以来,父母必须到店铺经营生意,女孩一人在家无人照顾,便跟着父母来到了案板下的书房学习。

柯恩雅非常懂事,一个多月以来,从未抱怨过,反而学习上格外用工。

女孩在案板下学习的一幕,感动了很多人,其中一条很经典的评论是:“案板上的是生活,案板下的是希望。”

是啊,还有什么事,还有比读书更能让人看到希望的事情呢?

2

从小到大,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听到过类似这样的论调。

“上个大学后,出来才这么点工资,还不如我打工挣得多,我看这学是白上了。”


“这孩子上学上傻了,啥人情世故都不懂,20好几了连个媳妇都没找到,就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还研究生呢,有个毛用。”

每每碰到这样的论调,我就在想又自动过滤到了一个竞争对手。

如果你家孩子非常好,读书成绩非常棒,你就应该不会这么说了吧?

知乎上,一个叫秋苏的用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一远房表叔,初二便辍学去打工,在广东拼搏十数年,据说是在前年终于成了个小包工头。


这次过年带着妻儿回来,穿金戴银,一辆奥迪Q5开回老家,好不气派。


饭桌上,奶奶夸我成绩好,争气。(说来惭愧,只是因为我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他一嗤鼻,粗声说:“哎,您那是老啦,不知道现在读书有什么用?我们工地那些读土木的大学生,个个好学校毕业呢,到头来还不是在我手下做事?


跟你们讲,昨儿个就来个想来实习的大学生,我还不想收呢。


又是读书无用论……真真是极讨厌了,然而表面上还是要给足长辈面子嘛。


“您说得在理。”我笑着表示赞同,接着对身边的表弟说:“听见了吗?读书没用的。你爸爸在这边给你找的补习班就不要去了,下午姐姐带你出去玩哈”


表叔:“额,我开玩笑呢……”

为什么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人,都会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不读书的人也可以成功,这说明读书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如果人们读书和没读书一样,这才说明读书真的无用。

一直相信一句话,“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简单和最公平的方式”,深以为然。

3

英国有部《56UP》的纪录片,它用56年来跟踪记录14个不同阶层孩子的人生轨迹,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深刻说明了一个事实:“富人仍富穷者愈穷,穷人只有教育改变命运。”

从1964年开始,《人生七年》节目组从英国不同阶层挑选了14个7岁的孩子。

他们有的来自伦敦贵族家庭;有工人家庭的孩子;有来自农村的孩子,有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

纪录片会展现他们当下的生活,他们在镜头前谈论梦想,雄心壮志,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对爱情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出生的社会阶级,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开拍之前,这位充满野心的导演在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他认为那些从小就读私立学校的富人孩子们,无一例外都将成为他们这一代的律师,大律师,政治家和整体社会“精英”。

而那些像非法居住的黑人,或在农村山区长大的孩子则不会有机会走进上流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然,随着一个又一个7年的走访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远远超过最初的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伦敦贵族私立学校读书三个贵族孩子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在唱完拉丁语歌后,被导演叫住询问他们的业余爱好。

安德鲁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因为他喜欢关注报纸上自己的股票涨跌情况。

约翰也喜欢读报纸,但他更爱看当天的新闻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对英国社会的阶级制度侃侃而谈,思考英国面临的社会问题,语气丝毫不像只有7岁的孩子。

三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类似的规划,读剑桥,牛津,当律师,从政。

“在这里毕业以后,我会去布罗德斯泰斯-圣彼得学生公寓,再去切特豪斯学校,然后进入剑桥大学。”约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住在东区的工人家小孩托尼,正在公立学校里和别人打架玩耍。

对他而言,自己的人生就是玩乐、谈恋爱还有赛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公立学校读书的不止一个孩子,在导演问想读什么大学时一脸茫然地问:

“大学是什么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生活在中下阶级的孩子抱怨英国让有钱人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完整的规划,人生似乎更具备不确定性。

“他们有钱什么都不用自己做,穷人必须要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生活在福利院的西蒙对贫富阶级最直观的感受。

14年后,三位贵族男孩如愿以偿的按照计划上了大学。

三人中的约翰,安德鲁进入了牛津大学法律系,查尔斯则入读杜伦大学历史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过了7年,28岁的约翰和安德鲁成为了律师,约翰最终成为了皇家律师,安德鲁为知名企业担任法人。

查尔斯在当了两年记者后,成为了BBC纪录片制作人。

又开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拍摄了多部获奖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另一边,想当赛马师的托尼最终没能如愿,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并一直工作到了63岁这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说穷人必须要工作的西蒙,不知道大学是什么的保罗,都成为了一名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似乎正好验证了“七岁看老”,以及阶级无法逾越的理论。但也有例外。

生活在农村家庭的尼克,最终依靠奖学金读完了寄宿学校,考上牛津大学。最后移民美国,成为核电研究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成为14个孩子中唯一一个逆袭走向上层阶级的人。

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

虽然在影片中只是少数人的个例,却也正说即便阶级鸿沟难以跨越,但只要足够努力,仍然有改命的机会。

阶级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而其带来的教育可以。

在中国,也有一部类似的纪录片叫《出路》,它跟拍了3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和挣扎。

其中一个女孩马百娟,出身于全国有名的状元县甘肃会宁,她曾经的梦想是“好好读书,长大了去北京,做1个月1000元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父亲却认为女孩早晚要嫁人,读两年书就够了。

“上学要打工,不上学也要打工,为什么要上学?”马百娟的父亲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马百娟一直按时交作业,学习也很努力,但是三年后,这个14岁女孩还是没能逃过父亲为她安排的一切,选择退学,提前步入了社会。

来到城镇找工作的马百娟,虽然什么农活都会做,却发现连酒店前台都做不了:



“你会做什么?”
“扫地。”
“这里铺地毯,不用扫,前台需要会使用电脑。”

于是她只能去陶瓷厂,日复一日出卖苦力。到了《出路》拍摄后期,马百娟已不肯接受采访和拍摄。

后来导演通过其他途径得知,她16岁那年嫁给了表哥,重复着母亲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纪录片几近残忍地告诉我们:出生在普通家庭,一旦父母不重视教育,孩子想要突破阶层,几乎没有可能。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想起来杨澜说过的一段话,感觉很受触动。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别忘了,你的后代,也是站在你的肩膀上!

4

2008年,安徽男孩徐孟南为了批判教育制度,在高考的试卷上写满自己的独立宣言,故意要考0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种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他,当时,他觉得自己是英雄。
可一时的轰动过后呢?

家境贫穷的他,没有文凭,没有技能,辗转于各种工厂车间,日子过得辛苦且无望。

之后10年,徐孟南辗转打工,做流水线工人,替亲戚打理生意,经历了结婚、生子、离婚。

或许是残酷的社会教会了他成长,多年后他才醒悟,明白了当年的自己有多傻。

2012年,徐孟南创办了名为“高考0分生”的网站,讲述那些高考0分学生的故事。

自费走上街头去宣传,以自己为反面例子,告诫别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在2018年的时候,他重回考场,最后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

徐孟南承认,自己当时受到韩寒写的《通稿2003》的“启发”,如今知道自己做错了。

知识改变命运,为了明白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徐孟南付出了自己最为宝贵的青春作为代价。

5

印度有一部纪录片叫《天命之女》,讲述了底层的印度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印度,如果你生于低种姓的家庭,基本就意味着你会一生悲惨。
低种姓的人,往往世世代代都在垃圾场、遭到社会的嫌弃,一生都困在最底层无法摆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美籍印度裔的商人亚伯拉罕·乔治,认为:“锁定一群穷人给予他们工作,是帮助穷人最便捷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看来,要使“贱民”们改变命运,只有一条路可走——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选中的孩子,从4岁起就被送到这里,整整接受14年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进入香堤巴旺的孩子,都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未必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

是啊,身处底层的大部分人,真的没有那么多路可以走。
读书,往往是那条最简单、最有效的改变之路。

6

读书是一个底层家庭最高级的觉悟,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读书无用论”的发声,这大概是21世纪最荒谬的言论了吧。

反观,经常说读书无用的是什么人呢?有网友归结为三类:

1. 自己没念过书,而嫉妒别人读了很多书的人;

2. 自己读了一些书,但学而不精,学而不用,没有实际成效而怨天尤人的人;

3. 自己读了一些书,却比读过很多书的人物质上略胜一筹,从而得意忘形的人。

这种论调只是他们无知的产物,但凡他们劝你不要太努力读书,毫无疑问,他正在向你递上一碗毒鸡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默默保存这两张图片,当再有人向你说读书无用时,笑而不语,低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