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8日)上午,大良街道内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正式返校上课,至此,除了小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还没返校外,大良街道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已恢复正常开学。

作为顺德区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综合实力最强的镇街,去年大良街道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第二轮复评,发布了《大良街道关于贯彻落实〈顺德区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2023年将对15所中小学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预计增加22600个中小学学位,并相应提升教师待遇。

在今年初,大良街道更是确定了教育事业发展新理念,即以创建“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实验基地为目标,落实街道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全年预算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占比接近四分之一,打造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教育资源。

精心准备确保学校复课“零差错”

“同学,欢迎回到学校上课。”5月18日大良街道内20所小学门口,这样的问候语成为标配,为了保障复课“零差错”,各个学校对教室、食堂等重要场所提前消毒。

例如大良实验小学采用了课桌错位摆放做法,确保复课学生前后左右都有一张课桌间隔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良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举行“开学第一课”。大良实验小学供图

实际上,早在街道初三学生复课后,顺德区委副书记、区长彭聪恩就到位于大良街道的梁开中学进行调研,了解第一批返校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情况,重点检查了教室、宿舍等场所,他强调,学生的安全是“底线”,各学校要做好防疫安全,确保学生平安有序地返回校园。

大良街道党工委委员、教育局局长伍时骏表示,根据佛山市统一安排,大良街道第一批返校复课学生,从4月27日返校到5月8日离校,实行了全封闭管理,圆满完成了返校复学工作。“各级部门、各学校克服困难,共同努力,师生同吃同住,秩序非常好,达到了防疫的各项要求,也为第二批、第三批学生返校积累了经验。”

伍时骏表示,为了迎接第二批、第三批师生返校复课,大良街道根据根据佛山市返校复学核验“55条”,教育、卫计、安监、消防等六部门组成联合核验检查小组,对各个学校进行全面核验。

“非常时期”返校,师生心理教育不可少,区长彭聪恩就要求学生陆续返校,要加强返校师生心理疏导,上好“返校第一课”,确保返校师生把精力有序平稳地引导到日常教学当中。

位于大良境内的顺德华侨中学,该校整合“五星级”资源,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另外,在该校心理辅导室“心侨轩”中,还设有心理宣泄区域,可以通过打沙包等形式缓解心理压力。顺峰中学则发挥班级学生“心灵小天使”作用,关注班级学生心理变化。

“为人造城”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街道教育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就到了创建“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实验基地冲刺时间。

2019年,大良街道教育事业通过量质同求,实现了新一轮发展。比如出台方案吹响推动大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整合资源成立顺德华侨教育集团,成功举办全国生命教育年会,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第二轮复评。

另外在学校建设上,街道提质加速,成美中学和玉成小学建成投用,春华幼儿园开园,顺峰中学宿舍楼扩建动工,凤城实验学校提升改造、聚胜小学和五沙小学扩建稳步推进,郑裕彤中学与聚贤小学连片改造扩建获批实施。

今年更是会以创建“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实验基地为目标落实街道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稳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为此街道会继续增加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完成聚胜小学、五沙小学扩建,落实凤城实验学校整体改造提升,加快顺峰中学宿舍楼建设和聚贤小学扩建。做好明雅幼儿园等新增公办幼儿园的办园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组建街道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智库,大力推动初中“壮腰工程”,开展初中品牌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探索优化分层教学,突出教科研创新。推广全民终身学习,提升教育强镇对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

大良街道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尹辅华 摄

“作为顺德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对标先进,不断拔高,做好更大范围服务和更高层次引领。”大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主任叶善楷指出,今年街道将全面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全年预算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良街道,除了政府敢于担当,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其全民参与的高涨热情,都是区域教育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有些个性化项目、奖励激励措施需要社会支持,通过政府投入为主、教育基金补充为辅的教育投入体制,可以更灵活的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按照顺德区统一部署,街道启动了教育基金百万行暨凤城智善教育基金募捐活动,本次募捐特别设置了可冠名教育项目捐款,涵盖建筑类、运动类、功能场室类、景观类和内涵特色发展类,争取将凤城智善教育基金规模发展到6000万元。

“凤城智善教育基金募捐活动是为了向大众展示大良教育成果,传递‘重教助教’正能量。”伍时骏介绍了这个募捐活动价值。

“一座城市,形成于人,兴盛于人,发展目的也是为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为人造城’理念将指引大良进一步发展。”大良街道党工委书记霍茂昌表示,只有做好城市环境才能招来人才,才能适应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才有足够的生产力去推进城市发展的再提升,这是一个开放的循环,也是一个发展的闭环。

【南方日报记者】尹辅华

【作者】 尹辅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