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开创了希伯来人信仰耶和华神的崇高历史,但是,如果用世俗的道德去看待亚伯拉罕,他其实非常差劲。

他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两次撒谎隐藏了撒拉是自己妻子的事实。为此,觊觎撒拉美貌的人,埃及法老王和亚比米勒王都付出了不菲的钱财,才平复了这场乌龙事件。在生存面前,危及性命的时候,或许可以原谅亚伯拉罕这样的做法。

亚伯拉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顺服神的旨意,离开迦勒底,在伯特利筑坛,在希伯仑定居,他的一生似乎都是按照神的安排进行的。但是,同时他也接受世俗的安排,比如,他一直没有生育孩子,所以当撒拉提议让夏甲和他同房,他也马上就答应照做了。要知道,耶和华神早就应承过他要赐他子嗣,让他子嗣繁衍众多,成为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他也急切地为自己找到一条现实的路,和使女夏甲生孩子。

作为一个丈夫,亚伯拉罕并没有给夏甲应有的庇护,反而在撒拉苦待夏甲的时候放任自由,这导致夏季离家出走,虽然最后还是回来了,但是,撒拉的苦待行为并没有结束。当撒拉也生下孩子的时候,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以撒完整的继承权不被剥夺,撒拉让亚伯拉罕赶走夏甲和以实玛利。

而亚伯拉罕虽然有犹豫,最后也照做了,只给夏甲和以实玛利带了点饮食,就赶走了他们母子。

这种行为,在任何时代看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可是,亚伯拉罕就这样做了,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服从神的安排,因为神让亚伯拉罕照撒拉的话去做。

以上事情,虽然不足以否定亚伯拉罕在信仰上的功绩,但也可以看到,如果一切都是服从神的安排,那么这个信仰也是一直在跟世俗道德作斗争的。

那么,这是不是神对亚伯拉罕信心的一种考验呢?

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当然是为了信仰和情感的统一。耶和华神在那个时期,似乎出于挑选代言人的状态,他需要不断地挑战世俗伦理道德,看看自己挑选的代言人是否合格,是否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够顺从神的安排。

世俗习惯是人类经过漫长恶生存斗争得出来的经验,但是就如同耶和华所认为的,人属乎血气,所行不可避免带着因生存压力导致的邪恶,所以神要挑战的,其实是信仰和世俗之间的抉择。

这种考验在杀子祭献这件事上达到了顶峰,它不但挑战了世俗道德,亲子情感,也直接挑战了人的本能。我们都说虎毒不食子,畜生尚且如此,何况乎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亚伯拉罕却在得到旨意之后,坚决地准备好了一切,带着以撒爬上了献祭的山峰,来到祭坛。

最终亚伯拉罕通过了考验,神也安排了羊代替以撒。但是无论结果如何,亚伯拉罕举起刀要刺进以撒身体的时候,这都是严重伤害人类感情的一幕。

亚伯拉罕最后的胜利,不是胜在信心,而是胜在他偏执的信仰,他相信神有所预备。如果这个事情的发展走向,是亚伯拉罕对以撒的爱胜于对神的爱,神是否会原谅他?是否会继续庇佑他,让他得到财富和大国的许诺?

这不可假如。

亚伯拉罕从信仰耶和华神开始,就走向了一条对抗世俗的道路。

信仰需要偏执的情感,当偏执变成习惯,情感就变成了信仰。

圣经中关于人类古老社会风俗习惯的记载,似乎游离在人类朴素的道德之外,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挑战了传统的伦理情感。但是,中国文化上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吗?

也有。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它说的就是一个叫做郭巨的,家里贫穷但同时要养老母亲和幼儿,老母亲总是分东西给幼儿吃,郭巨就觉得养不起两个了,儿子可以再生,老母亲可只有一个,所以就把幼儿埋了。

但是天见可怜,郭巨在挖坑埋幼儿的时候,挖出了一坛金子,金子上显示苍天赐给孝子郭巨的,谁也不能跟郭巨抢。

这个故事一样不符合“虎毒不食子”的伦理道德,但是,这个故事却被不少文献记载,并且被奉为孝顺父母的经典。

老母和幼儿的命谁更有价值?其实这是一个本身带着偏执的伪命题。

人的生命价值是相等的,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但从郭巨的事例上看,其实说郭巨是孝子,很勉强。

因为他的老母还愿意分东西给小孙子吃,那么把小孙子埋了,这也不是孝,因为会伤害老母的感情。如果真的把小孙子埋了,为了让老母活着,对于老母来说,才是最大的人生悲剧,按照人朴素的情感,老母情愿自己死,让孙子活。

这才是符合人性的选择,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很多时候都追随了这样的伦理,父母和长辈更愿意为子女和晚辈牺牲。所以在生命的价值上,其实中国人更愿意追随情感和家族利益的“功利性”。

郭巨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伪孝顺的偏执行为。他以为唯有此才能表达他的孝心,但事实上,如果真孝顺,最应该的做法就是努力赚钱维持家人的生活,而不是面临压力的时候选择放弃哪一个。

郭巨埋儿奉母和亚伯拉罕杀子祭献有没有可比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巨埋儿奉母其实是一个不值得推敲的,为了说教而说教的故事,但是,亚伯拉罕杀子祭献却很难去推翻其要象征的意义。

信仰需要偏执的情感,亚伯拉罕恰好就拥有这种偏执,他坚信,神有所预备,一直到最后的时刻,都要坚信神所要做的,都有其深意,而作为凡人,唯一要做的就是顺从。

当然亚伯拉罕这种心态也有其坚实的实践来增强信心,如果神在撒拉高龄,已经绝经的情况下再生下以撒,那么以撒绝对不会是就此在俗世消亡的人。况且在赶走以实玛利的时候,神已经明确了以撒的后裔才是他亚伯拉罕的后裔,神许诺给他的大国,只能在以撒的后裔身上实现。

这是神已经给了亚伯拉罕定心丸,所以,杀子祭献不过是一场秀,而亚伯拉罕已经领悟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