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一姐

来源: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

前段时间,有一个读者和我聊天,她说自己是一个特别焦虑的妈妈,孩子电视看多了担心、游戏玩多了担心、英语不学担心、奥数不学担心……眼里看到的总是孩子不好的地方,就算看到好的地方,也夹杂着不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聊了很多,她的焦虑我特别能理解。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数的牛娃层出不穷地冒出来,自家娃总会有各种不如人的地方。我们总想让孩子好一点、再好一点。

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聚焦在一个一个的“点”上,就很容易焦虑。

要想摆脱这种焦虑,我们最需要想清楚的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在咱们的读者群里,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各式各样: 全心全意爱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性格习惯的培养……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爱自己。

如果有一个成功教育的方程式,它就像前面的正负号。

是正号,后面的数字大一点小一点,都是正数,孩子总归差不了;是负号,后面给的再多、数字再大,也是负数罢了。

我想借一个纪录片来聊聊这个观点。我特别喜欢看纪录片,就是因为用旁观者的视角,从时间的长度去看,容易看到里面的“道”,而不是“点”。

这个纪录片叫《零零后》,它跟踪拍摄了北京同一家幼儿园里的几个孩子,一直拍到上高中。里面有两个孩子的对比,真的让我感慨万千。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他们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可以特别清楚的看到这种“正负号”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负号:

一个科学育儿妈妈的悲伤故事

纪录片里有一个男孩叫锡坤。他是那种好奇心、探索欲、自主性和行动力都很强的孩子。

他会非常专注地尝试自主地去做一件事。

有一次,他发现老师把东西扔进大垃圾桶,这些东西就不见了,他很感兴趣。小小的个子,开始想方设法把各种东西扔进垃圾桶,还摸索出了把盖子盖上的方法。

多棒的一个孩子啊。

而她的妈妈呢?可以说是很爱很爱孩子、很科学育儿、很努力给孩子提供好条件的妈妈。

首先,锡坤上的幼儿园,在北京以尊重孩子天性而著称。相信锡坤的妈妈是经过了一番考察做的选择,为此还搬了家。

她努力按照育儿理论教的那样去做。锡坤在厨房里玩火,也不阻止不责怪,而是等孩子玩好之后打扫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支持锡坤交朋友,想办法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看起来,锡坤这个孩子,应该会成长得非常好。

然而并非如此。

在纪录片里,这个孩子,在日复一日里,慢慢变得不爱自己,自卑而敏感。

十几岁的时候,他会把一床被单当成避难所,躲在里面不出来。

锡坤说,躲在里面的感觉像是在子宫里,在那里才觉得安全和舒服。

为什么会这样?从纪录片里可以窥得一二。

锡坤的妈妈是一个异常焦虑的妈妈,她就像一瓶“修正液”眼里全是问题,不断想着去“修正”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好。

锡坤非常喜欢科学实验,说起它就头头是道、满脸放光。那种光芒和自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妈妈看到的全是锡坤的缺点。

她觉得锡坤与人交往的能力不行,要求儿子去报了一个语言训练班。

这是锡坤非常不擅长的领域,和他一起去的朋友都升入了高级别班级,只有他一直留在原地。这让他自卑和压抑。

她总是在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强迫他当众表演、强迫他参加夏令营、强迫他参加各种早培考试。

甚至回答记者的问题,锡坤自己的答案也总是不够好,妈妈会不断修正他的答案。

对于儿子明显表现出的抗拒、焦虑、自卑,一点点变得孤僻,妈妈并不是看不到。

但她仍然一门心思地以为,这样是在为孩子好。

在一次夏令营上,锡坤不想表演节目,撒谎说生病躲回房间,连教练员都能理解,让他在房间里躺一会儿。

但妈妈听说后,马上赶到夏令营,“温柔而坚定”地想说服锡坤去表演节目。在这样令人窒息的压力下,终于把锡坤逼到崩溃。

在这个纪录片里,我看到了一个被深深爱着,却不被看见、不被接受的孩子。

我看到了一个很努力很努力的妈妈,但她的孩子不爱自己。

我很心疼锡坤,也心疼这个妈妈。

这是一个让我扼腕和叹息的,悲伤的故事。

正号:

一个孤僻孩子的快乐成长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孩子叫一一。她在幼儿园里独来独往,一个朋友都没有。

别人在外面做游戏,她一个人在教室里转圈圈;别人在吃饭,她一个人坐在地上看书;别人都吃完饭了,她才愿意坐上餐桌。

看起来是一个很让人担忧的孩子。

她的父母也担忧过。按照老师的要求,到幼儿园里陪过园,带着一一去串门,但是没有用。

他们选择了接纳孩子。

他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女儿:一一不是强势的孩子,总是被使唤来使唤去,她不喜欢那样的感觉,所以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没有给孩子贴任何标签,也并不认为这是问题。

因为父母的接纳和支持,小小的一一,有非常强大的内心。

她始终非常认可自己,可以坚定地说出:我就喜欢一个人玩,我有权利这么做

事实上,长大后的一一,并没有成为一个孤僻的人。

一个被爱和自爱的孩子,即使有些内向,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慢慢交到朋友。

但她仍然是一个享受独处、不善于社交的孩子。而这并不影响她肯定自己、爱自己。

她说: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能更安静的思考和沉淀。

她说: 独处能让自己开心,所以很重要,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我真的很喜欢一一这个孩子。她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和稳定的价值感,怡然自得,这不就是“舒展的灵魂”吗?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强硬的去扭转她,让她变得更好,会发生什么?

父母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对世界“脱敏”,而不是“致敏”。

我知道,有些“缺点”看起来确实很重要,“应该”被“改正”:数学应该要好一些、表达能力应该要强一点、做人应该要外向一点、多点朋友……这样孩子能发展的好一点。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尽可能科学地去引导。

但是如果没有用呢?像一一那样。

如果孩子变得“更好”,和“爱自己”起了冲突,怎么选?

我会优先选择让孩子“爱自己”,我会优先保证我给予的爱是“正数”。

在《奇葩说》里,有个心理咨询师叫李松蔚,说过一句话:当我们发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书上写的不一样,我们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这本书写错了,而是这个人是不是长错了。我们居然觉得是这个人有问题。

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来做咨询,讲到幼儿园的一件事。班上有一个孩子抢他的玩具,回去妈妈教训他说:你怎么这么怂?

李松蔚问,现在的你会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

他说:我会告诉我的妈妈,我就是一个很怂的人啊。我不可以做一个很怂的人吗?我作为一个很怂的人,你就不爱我了吗?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我居然看哭了。

我们每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没有符合父母所有的期待。可是,我们也依然在期待着一份完全的爱。

我们用这些爱,来爱自己。

在这个喧嚣的、焦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学会对一些东西免疫,优先去看最根本的东西。这句话与所有的父母共勉: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并愿我们拥有智慧,去分辨其中的不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帝呱呱星球(ID:diguaguaxingqiu)。这里汇聚了传说中的海淀、西城、顺义妈妈,因为工作与地域的关系,我们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帝都妈妈的育儿新认知和京城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