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接到网友反映称,发现两篇标题一模一样的硕士学位论文,再仔细对比正文,实则发现更多相同之处。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时间刚好相差一年,可以说是原作者毕业未满一年,论文就被准备毕业的异校学生拿来“借鉴”,且顺利毕业,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先来关注到事件本身: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田晓飞2017年5月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基于生态学的视角》,涉嫌大面积抄袭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谭鹏2016年5月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基于生态学的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晓飞硕士学位论文(左)中,涉嫌抄袭谭鹏硕士学位论文的部分。

从两篇文章的第三章对比可看出:

谭鹏论文中这几方面的特点分别为:3.1.1 高校的专业结构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3.1.2高校对专业结构生态可控权不断增强,3.1.3专业调整的中心从学科转向环境需求,3.1.4不同的年代专业发展的侧重略有差异,3.1.5拓展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田晓飞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少了“3.1.4不同的年代专业发展的侧重略有差异,3.1.5拓展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两小节内容,其余小节内容几乎一致。

此外两篇文章通篇比对显示,两人硕士学位论文正文高度雷同。目前此事件仅处于曝光阶段,当事人及校方均未给出回应。

不过想必大家了解完此事,都会好奇一点:为什么我的查重率居高不下,他就顺利毕业了?

这就要提到知乎上曾发起的这个问题了:

图源:知乎截图

对于此问题,回答中被认可的观点之一是:“论文入库有一年的延迟”,所以可能在毕业论文不满一年未入库时,未毕业的学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了刚毕业未满一年学生的论文,钻了这个漏洞,这也是个合理的推测。

再者,来自科学网博客的伍赛特也分享过一篇博文来解释此类现象:

毕业多年后,笔者于2019年2月对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近来,重新翻看查重报告时发现了“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这一名词,经考证研究,经知网查重的硕博士学位论文通常在一年后会被收录至该“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中,也即论文会在系统中“留底”。

笔者为此翻出了多年前提交硕士学位论文之前自己的知网查重报告,当时该报告查重后的结果仅为8.8%,但是于数年后再次进行查重,重复率居然高达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2015-05-05版 知网查重报告

图2:2019-02-18版 知网查重报告

经过操作后分析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在正式提交前,必须由所在高校的相关学院进行查重(通常均采用知网CNKI查重方式),满足要求方可进行答辩,但是为了保险,在读硕博士通常会自发去进行至少一次查重,根据结果进行相关修改调整,以此满足学校或学院的查重要求,而学生自己的(知网)论文查重结果及学院的(知网)论文查重结果均会在系统留底,而于一年之后会正式在查重报告中显现。

这样就进一步认证了,在提交自己学位论文满一年后,查重报告即可显示与原文关联内容的查重率,这也可能是陕师大硕士即使大面积抄袭,也可顺利毕业的理由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能会让学者担忧的问题:那我该如何引用文献,以确保我不是在抄袭他人论文?

以前不久“江苏大学教授戴美凤团队被曝抄袭国外本科生论文”的事件分析:

江苏大学对此事作出处理,其中一条明确:应该教授在采用或转引国外本科生研究成果时,未注明引用出处,属于科研失信行为。同样,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编辑部认为,涉事论文大量抄袭了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一本科生于2013年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还没有注明出处。且由于证据比较充足,即便涉事作者不同意撤稿,他们依然决定对该论文做撤稿处理。而按校方通报的调查结论,问题主要是“未注明引用出处”。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 这个问题,显然需要拿数据说话。针对论文是否涉嫌抄袭,我国高校已引入查重率概念,在此之外还需要独立学术机构依据学术标准作出判断——通常而言,只要大段原封不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就属于抄袭。然而两方都需要多些数据解释说明。

与此同时,本件事情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学术圈频繁发生的抄袭事件,而且牵扯其中不乏一些知名高校的学者。

其实就在刚过去不久的4月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就批量撤稿41篇论文,其中39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国,此期刊国内学者的被撤稿率高达95%,且涉及的单位甚广,包含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及公司。

这其中的撤稿理由包括剽窃他人未发表手稿、操纵作者身份、试图颠覆同行评议发表系统、内容抄袭、图像未经允许不当复制等,可谓是问题层出不穷,不过最常见的撤稿理由还是“内容抄袭”。

对此,有学者表示,论文抄袭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当前量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有着密切关系。对此,仅仅依靠自律和高校内部约束,还不足以产生足够的震慑力量。

学术造假撤销职称 整治学术评审环境

自2019年9月1日起,人社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据了解,《规定》全文共44条,明确了职称评审管理的主要规定和程序,对职称评审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规定》的出台是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规定》,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撤销其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以此为借鉴,我国需逐步建立与健全学术执法、学术司法的机制,强化对学术违法的发现和追究力度,将法律约束与弘扬道德并重。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