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孟宪奎,是孟子第72代传人,天津运河画院院长。上世纪70年代末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深入的研究,山水、花鸟、书法兼擅,尤钟情于山水画创作。几十年来,他饱览华夏大地的灵山秀水,拓展了心胸。丰富的人生阅历更使其为人磊落仗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对山水画认识的逐渐深入,为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孟宪奎内营丘壑、外师造化,在写生地点的选择上另辟蹊径,不喜欢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而属意于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的自然风光成为他创作的母题。正如他在《太行老区新人家》的创作随笔中所记:“为搜集素材,我特意驱车来到了河北省易县进行写生。

去了才知道,现在还有如此原汁原味的村落。当地地质条件与平日所见太行山风景区不同,山石之上几乎少有植被,留守的居民仍然保持着极为‘原始’的生活状态。但偏偏就是这样的原始与自然,却给予了我心灵的震撼。”他这种心灵的震撼就是艺术家独特的感受与风物自然精神共振所产生的共鸣。

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山脉和一条地理分界线,太行山脉北起京畿西山,绵延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南至豫山交界的王屋山,西望黄土高原,东俯华北平原,逶迤近千里。它的地理形势,注定具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涵义。曹孟德《苦寒行》中有“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诗句喟叹巍巍太行。苏东坡《雪浪石》诗有云:“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更是以石看山,诗人借太行山势一吐胸中块垒。在地理上它是一个断层,在文人墨客笔下它是华夏脊梁。太行素以崇高、悲壮、雄强、豪迈的气象象征阳刚、大气、蓬勃、顽强的民族精神。基于此,孟宪奎笔下的太行山已不再是单纯的地域风景画,而是蕴含了天下脊梁这一精神内涵的笔墨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来,孟宪奎深入太行山写生采风,为心中的图画谋篇布局。他观察此地的树木特征、山石结构关系,分析它的形象,体会它的神韵,以手中的画笔对太行山进行着反复的体悟,寻求它的真性情。因此,他每构思一幅画作,必是反复揣摩,冀求准确定位精神内涵,把握笔墨要领。正如他自己所言:“从创作速度来看,我算是一位‘高产画家’,但从作品数量来看,我却是一位‘低产画家’,原因就在于我会将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全都烧毁。”诗圣杜工部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诗句,其心可鉴,故能字字珠玑;孟宪奎严于绘事,其情可敬,当有经典之作。

为了表现太行山在水平方向展开的逶迤雄姿,他的构图多以横幅为主。这不但容易画出太行山的体量状貌,更能表现出深山大壑千变万化的逼人气势,从而让人感受到太行的精神意蕴。这种横向铺展的画面,把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这古老的“太行八陉”——曾是兵家往复争斗的关隘和先民迁徙的通道,描绘成动人心魄的太行图像,引发观者“风霜往回太行道,空解寄声托飞鸟”的思古幽情。

在笔墨运用上,他将干、湿、浓、淡的笔触以不同形式的点、线、面排列组合,以笔为骨,以墨丰筋,在笔墨中完成文采自然的效果。为拓展新意,他在用色上吸收水墨画的技法,在泼墨和破墨处以笔带色,使画面有朝阳或夕照的光感而不违传统笔墨,不经意间给人以清新秀丽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净土,一脉山崖,散落着几处人家。这是孟宪奎笔下的太行,也是他的心境。我们读他的太行画作,可以从中读出他对太行山水独特文化精神内涵的领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