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长留言反应孩子在小学阶段一直都是尖子生,甚至担任班干部,可到了初中却成了学渣,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对此,她不知道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她谈到的这种现象,星主想说,这并不是个案,相反,“小学尖子生,初中却成学渣”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几乎每年都有家长在反应这种现象和困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习特性不同。

小学阶段的知识相对基础,很多学生仅靠自身的悟性,上课认真听讲,他就能很好地掌握。可到了初中阶段,学科科目增加,学习内容在逻辑性、条理性和知识增量上都有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做好复习并认真完成作业成了学习成绩优异不可缺少的要求。

因此,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仅靠课堂听讲,到了初中还想延续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忽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绩变差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忽视努力的意义。

初中生群体基本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追求个性,对“智商高”“聪明”等更加痴迷,对于“努力”“吃苦”等品质会视为“傻”“老实”,从而有些轻视。而这带来的行为表现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前爱说“我没有复习”,看到同学成绩好就会说“他那是努力出来的结果,并不是聪明”等。

然而,孩子们不知道,学习这件事不努力,成绩是不可能好的。

最后,是知识底蕴薄弱,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需求。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学习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当下的很多育儿专家都会鼓励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一个孩子的阅读积累足够多,他的理解能力、逻辑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随着学习深度加深,难度变大,阅读力会帮助孩子很好地攻克学习上的一些困扰。相反,没有阅读积累的孩子,后续越努力越会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阅读积累少,知识底蕴薄弱,孩子后续学习就很难跟上。

以上这些因素是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尖子生,到了初中就成学渣的重要原因。那么,针对这些原因,家长要如何处理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或者加剧呢?

一、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家长最好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这些学习习惯。学习良好习惯越早培养,对孩子后续的学习就越有利。如果孩子已经进入初中,那么现在培养也不迟,就是需要孩子多一份自律来约束自己。

二、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聪明只会带来高起步,努力才能让人腾飞。孩子忽视努力,是看不到努力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因此家长可以通过直接传达努力的价值观念,也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来说明,比如“伤仲永”,仲永天资聪慧,可是后期不努力,最后泯然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重视阅读,它能构架更大知识体系,这些积累会让人的智商不断被开发,使学习更有效率。孩子不愿阅读,往往是因为没有这个习惯和兴趣,这里建议家长从小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去选购孩子感兴趣的书籍,优先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如果孩子已经进入初中,那么可以通过一些与课本相关的书籍来引导,比如初中课本中会推荐学生看《莎士比亚》《童年》《简爱》等,那么家长可以以此为书单购买。当然,家长最好自己以身作则。毕竟,爱看书的家长,孩子往往都不会讨厌阅读。

————————
作者简介:我是星主,专研教育发展与心理,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关于教育成长路上,上到大学下至小学,有困惑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