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一个新的「大头娃娃」事件竟然在湖南又爆发了,引起了大众的惊叹:为什么都12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还能重复?

其实还真不是重复,而是另一起因为法规不全/营养教育不够下沉引发的悲剧。本文就给大家分析下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深度科普一下本文涉事的「饮料」究竟是什么?「配方奶粉」和「配方粉」究竟有什么区别?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大头娃娃”假特医奶粉事件,永兴县市场监管局宣传负责人5月13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调查小组安抚患儿家长情绪,家长们提出的诉求是要求涉事门店及相关方赔偿。 涉事产品为何在涉事母婴店门店售卖且销售给了牛奶过敏孩子,客服称,该产品针对普通人群可以食用,是可以售卖的。公司只是依据国家法规生产产品,对门店销售给孩子并不清楚。 近日,永兴县多名患者家长发现自己孩子身体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酷似“大头娃娃”,还有不停拍头等异常情况。经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诊为“佝偻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实际上,这款“奶粉”是一种固体饮料,并不具有特医奶粉资质。 新京报网

这次的涉事主角不是配方奶粉了,而是所谓的「配方粉」

这就是涉事的产品「配方粉」——本身产品并没有质量问题,但是被“错误”地卖给了家长,而家长又“错误”地把其当做「配方奶粉」喂养了宝宝。

事实上,没有任何「特殊饮料」是适合3岁以下幼儿喝的。

  • 2岁以下婴幼儿除了母乳之外,合适两种液体营养:配方奶和水*。

  • *1-2岁辅食比较全面的宝宝,可以喝全脂牛奶。

  • 2-3岁是过渡期,最好的液体营养是配方奶/牛奶(所有乳制品)

所以这件事的本质错误就是:

母婴店(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把这种命名很鸡贼的「配方粉」当成「配方奶粉」在售卖给2岁以下还需要依赖母乳/配方奶的婴幼儿!

而父母因为缺乏知识以及被店员误导的原因,用错误的产品喂养了宝宝。

究竟是谁的责任?

要知道,这类「配方粉」根本不需要遵循法规添加营养,而且为了口感好,通常会加糖加香精,所以在新闻中称之为「饮料」确实不过分。

这件事也刚好发生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湖南一个县城,可以推算当地的婴幼儿除了奶粉外的饮食营养也都不太到位。这种情况下,母乳/一款物美价廉的配方奶,来配合辅食或者主食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固体食物不佳的情况下,我不推荐2岁以下宝宝把母乳和配方奶换成普通牛奶。而结合多方面的误导和缺乏知识,才会酿成这样惨痛的后果,可想而知这部分宝宝的很大营养素来源都依赖于这个产品了。

所以母婴店和该配方粉厂商的广告用词(或者是广告管理者)都是有责任的。本身国家的广告法对特医配方奶粉的管理非常严格,禁止针对1-2段(12个月以内)的产品进行宣传。而这个「配方粉」却完全不受管理,因此如果能被随意宣传成「宝宝的成长奶粉」,那就属于巨大的漏洞。它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甚至都不适合任何幼儿饮用,但竟然还能宣传为宝宝喝的「配方粉」这种擦边球。

来看看那么这个“爱婴坊”究竟售卖的产品为什么会与「配方奶粉」混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本身包装问题不大,但是宣传图很鸡贼。说了是以人群“蛋白质,乳糖不耐受特殊体质的宝宝”。其实它根本不适合宝宝!!

就是这种叫做倍氨敏的「特殊配方粉」,它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饮料,而是一种给过敏孩子用来补充蛋白质的深度水解蛋白粉(同时水解了乳糖)——所以它根本不是配方奶粉,而仅仅是「水解蛋白粉」和无乳糖「补充剂」。

而且在网络售卖的图片上,竟然写上了:本品适宜蛋白质,乳糖不耐受的特殊体质的宝宝!这句话当然会让很多很多不太懂营养的妈妈认为是种特殊的「配方奶粉」!有几个妈妈能真正搞清楚「配方奶粉」和「配方粉」呢?

这种命名就该被法规规范。

再看看孩子们都发生了什么营养不良的问题?

湿疹,头颅畸形,发育迟缓,部分诊断佝偻病等症状

显然是发生了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伴有蛋白质缺乏和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营养不良问题,症状的确与12年前三聚氰胺事件的大头娃娃类似,只是这次少了肾结石的副作用。

这就是典型2岁以下婴幼儿喂养错误的结果。

那3岁以下幼儿怎么科学喂养?

婴幼儿对营养的依赖分为3个阶段:

1.6个月以内全部依赖母乳(无法母乳依赖1段配方奶粉)

2.6-12个月以内一半依赖母乳(配方奶2段),另一半依赖辅食

3.12-24个月1/3依赖母乳(配方奶3段),2/3依赖固体食物

4.2岁-3岁之间:母乳会自然离乳,配方奶要么换成4段要么就切换成普通的牛奶。固体食物占到主体营养和能量的来源的80%以上,幼儿逐渐脱离对乳制品的高需求,过渡到儿童的饮食模式。

3岁以前的孩子,没有一个阶段是需要这类「配方粉」。因此市面上所有这类饮品,都是不符合婴幼儿发展规律的,因此不能作为乳制品喂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为什么大头娃娃同时患有佝偻症?

之所以那部分大头宝宝主要发生了佝偻症,原因正是这款「配方粉」没有维生素D强化导致的。而婴幼儿这3年内的食源性维生素D来源有两个:

母乳宝宝通常需要额外添加维生素D;

配方奶宝宝则不需要,因为国家标准强制配方奶必须强化维生素D。

所以新闻中那部分幼儿,可以推算是在2岁以前就大量依赖这类「饮料」,因此显著发生了蛋白质和维生素缺乏的营养不良症状。

所以说配方奶与「配方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配方奶的设计是用来匹配母乳——也就是作为无法母乳喂养宝宝的人工替代法,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价格也不可能太便宜。

「配方奶粉」还安全吗?它凭什么能单独喂养宝宝?

这就要从中国的国家标准说起,「配方奶粉」是标准的特殊食品,有单独的国标进行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母乳和配方奶才能完全和部分作为2岁以下(尤其是1岁)幼儿长期的「全营养」乳制品;而其他所有的产品都不行。

「配方粉」本身有问题吗?

「配方粉」本身的存在是没问题的。但是这款产品的最大问题在于定位是给宝宝,但其实它完全不适合宝宝!说实话,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个特殊水解的配方粉它的作用其实极度鸡肋:

  • 如果婴幼儿这么小的年纪,真的对蛋白质/乳糖过敏和不耐受,应该直接选择「特殊婴幼儿配方奶粉」,而不是这类配方不全的补充剂。

  • 2岁以上依然对牛奶蛋白质过敏和乳糖不耐的孩子,完全可以用其他饮食(其他乳制品)代替蛋白质和钙,不是非得要死磕牛奶了。又何必购买这类产品呢?

只有母乳/配方奶粉才适合宝宝

因为只有母乳和配方奶能给予ta们如此丰富而精准的营养和能量需求,所以商店售卖给2岁以内幼儿任何「饮料」充当奶粉售卖,就属于「实质性」的售假行为。希望国家能针对幼儿出台相关的法规,这是严格保证幼儿营养的底线。

说实话,我们国家自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添加在婴儿奶粉事件后,对国产奶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作为一个之前在澳洲生活过近10年的人,也目睹了在08年后至今海外奶粉成了所有妈妈几乎唯一的诉求,澳洲经历了多少次被中国代购扫空婴儿配方奶粉货架的情况,听上去丢人,其实都是中国妈妈心里的苦——如果我们国家有靠谱的奶粉,怎么会山长水远去澳洲找代购,还要等一个月呢?

后来事情渐渐好了点,我也真心希望奶粉能有「国货之光」。 因为事实上,国家自那以后也开始了一系列严厉的整顿: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加快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等电子追溯系统建设;5月和9月,两度提高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门槛;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药业标准”监管;6月、10月,两度禁止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8月,公布12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信息;12月,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文件。

而近几年终于开始「国货潮」了,中国国家标准也达到了几乎全世界最严厉的程度。而这件事情的发生,虽然不是国产奶粉的锅,但是依然会让很多仅仅听到新闻的妈妈感到——似乎国内奶粉环境还不太放心。这是非常损耗是让国家这些年做的努力的事件。

我希望国家能出台法规:禁止给2岁以下婴幼儿售卖任何非配方奶粉的固体饮料,也禁止任何固体饮料命名成「配方粉」/「成长奶粉」等擦边球名称!

那有合格的「配方粉」吗?它究竟该怎么用?

有的。它的正确用法是作为主食的补充剂。而不是母乳/奶粉的替代品,而且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需要的。关于这类主食的替代品,可以参考我之前一篇上了知乎日报的推送:

目前市面上比较正规的配方粉就是“小安素”英文PediSure,是著名营养品公司雅培旗下的儿童膳食补充剂产品。它的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作为挑食儿童的主食补充剂(不是奶粉!不是奶粉!)也很合理;在澳洲药店的货架上的确也有售卖,但是绝对不是放在婴儿奶粉柜台。

但是这里要强调提醒各位妈妈的是!国内部分电商的歪风竟然把它宣传为配方奶粉,这与这次“大头宝宝”事件是一样的恶劣。

这个「成长奶粉」的锅澳洲宝宝绝对不背,澳洲宝宝要么喝母乳,要么喝「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这个产品纯属辅食或者固体食物的补充剂,不是必需的

所以这款产品本身作为「代餐」或者「补充餐」其实都是合理,但是左边那些中文的字完全就是电商给自己加戏的无耻行为。

我们回头看看小安素官方网站是怎么说明的:

在它的问题栏目中,也明确说明小安素产品如果要给2岁以内宝宝饮用—— 必须咨询医生 。同时说明小安素这类代餐产品不是设计给1岁以内宝宝的(母乳和铁强化配方奶才是)。因此它的位置摆的还是比较正—— 就是营养代餐粉/饮料。

妈妈们一定很想知道「配方粉」的营养究竟如何吧?

其实真不咋地...

首先它的营养虽然基本到位 ,但是所谓的到位仅仅是指可以弥补挑食孩子的那部分,而不是喝母乳/配方奶的那部分。

其次,我们要重点看看这类「配方粉」的配方,而不仅仅是营养。就知道它为什么完全不是「配方奶粉」了,也为啥我会不推荐3岁以下孩子喝了。

我不翻译全,但是前几位赫然是: 玉米糖浆,糖,植物油混合物,浓缩牛奶蛋白,玉米糊精... 好了不继续了,妈妈们要是知道一款「优质配方粉」的配方前几位就是糖和油,你还真的会给3岁以下孩子选择这个代替真正的奶吗?

要是它好好的当补充剂就没问题了。但是这类产品一到国内风格竟然变成了「配方奶粉」。哪怕下面写上了2-13岁,但是配方奶粉是种非常严格的定义,就像药品和保健食品之间的区别,是绝对不可以混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只有广告法严格限制「配方奶粉」的使用,尤其在电商领域严格管制,才是正道。同时我们的法规和营养科普工作也需要进一步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才能真正保护弱势群体。

总结:

  1. 这件事与三聚氰胺没关系,是母婴店「错误」地把「配方粉」当做「配方奶粉」卖给了不懂辨别的父母。
  2. 宝宝大头娃娃的原因是营养不良,与12年前事件类似,但是因为没有额外违法物质伤害,孩子健康比三聚氰胺事件容易挽回。
  3. 此次事件与「配方奶粉」(无论国产还是海外)都没有关系,但是引发了「配方粉」这个被忽略了很久的话题。

做有态度的营养科学,就在初夏饮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