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一下,看似不具可比性的反差,带给从业者什么启示?
01
如果有这样一家旅游企业,经营状况如下:
收入
连续四个财年亏损,2018-2019财年亏损额度高达5.57亿港元;
客流
自2012年起持续下滑,8年下跌200万人次;
环境
社会风波导致旅游业遭受重创,影响至少持续到今年末;
核心客源地游客量连续大幅下降,今年“五一”入境仅219人;
黑天鹅事件
2018年山竹台风肆虐,损失重大;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关闭超百天;
债务
2018-2019财年,共欠下政府附属贷款及商业贷款高达50.9亿港元,政府附属贷款的应付利息也接近12.8亿港元。
园区
严重老化,最近一次大规模翻新在8年以前。
行业竞争
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大肆分流客源。
看到这样一份经营数据报告,是不是很多人第一反应:这家旅游企业早完蛋了吧?
没错,这家旅游企业就是大名鼎鼎香港海洋公园。这家年龄超过40岁的老牌主题乐园预计6月就会破产。
然而,5月11日,一条新闻刷屏了:
香港政府出手,一笔高达54亿港元的资金,注入这家经营岌岌可危的老店。媒体的评价是——吊命钱来了。
早在今年1月初,香港海洋公园就向香港特区政府寻求注资106.4亿港元。经过长达3个月的政府磋商之后,最终以金额减半的方式,施以援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5月11日前后,另外两则新闻在国内景区行业引发高度关注:
4A级景区河南洛阳养子沟宣布破产;
4A级景区河北狼牙山面临破产;
两家景区的遭遇类似,养子沟景区由于持续亏损,破产清算。狼牙山景区深陷民间借贷旋涡,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从目前状况来看,上述两家景区已经回天乏术,难逃被清算命运。
需要强调的是,香港海洋公园和养子沟、狼牙山景区无论在体量、意义和具体遭遇上的确有诸多不同,不可简单衡量对比。但是,几乎同一时间,香港和内地,三家经营状态和遭遇差不多的景区,却出现两种命运,这种巨大的反差,着实令行业内唏嘘不已。
近两年,国内多家民营景区破产或者陷入经营困境:
2019年6月,4A级景区大乳山宣告破产重整;
2017年7月,洛阳龙潭大峡谷成为国内首家破产的5A景区。
2017年12月,重庆龙门阵景区申请破产。
2018年10月,南京水魔方景区破产重组。
2018年11月,因欠款9354万元拒不执行,4A级原始森林景区南召宝天曼,登上失信催收名单。
……
随着新冠疫情爆发,更多民营景区加入破产行列。劲旅君梳理发现,这些民营景区遭遇如出一辙:陷入民间借贷,死于资金链断裂。
不少业内人士开玩笑,经营状况如此之差的香港海洋公园都能等来港府不计回报的几十亿投入,为什么经营状况尚可的民营景区们,却偏偏会死在那区区几个亿的民间借贷上?
同景区不同命,可叹。
03
客观来说,对于很多民营景区,香港海洋公园是个有趣的观摩案例。劲旅君仔细剖析之后,发现一些有趣的信息点:
香港海洋公园在年初向政府提出百亿驰援方案时,很多人诧异,为什么这家景区敢狮子大开口?
少有人知,香港海洋公园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本质上却是一家非盈利机构。维基百科显示,香港海洋公园于1977年1月10日开幕,其后政府通过《海洋公园条例》,成为独立的非牟利机构,并且需要自负盈亏。
这段话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
香港政府是香港海洋公园的最大股东。
香港海洋公园承担的更多是公共属性。
这就难怪,为什么香港海洋公园都快倒闭了,港府都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救活。
香港海洋公园最近10年的高光时刻是在2012年,当年吸引了770万游客。之所以能够走上高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06年香港海洋公园融资55亿港元开启全面改造,一大批新项目上马,园区快速扩张,不断的创新成为吸引客源的重要动力。
香港海洋公园另一个值得学习的点在于,不断提高非门票收入占比。2018-2019财年数据显示,当年共产生收入17.349亿港元,其中非门票收入为5.536亿港元,占比超过30%,其中餐饮收入3.66亿港元、零售收入1.794亿港元。
香港海洋公园几个致命缺陷同样值得思考。其近10年高光时刻得益于园区的创新和不断升级迭代,但从2012年开始,园区竟然连续8年未翻新,导致硬件破败,软件陈旧,吸引力下降。官方都承认,是因为管理层乃至港府过于沉浸于当时的高光时刻,忽视了不断进步。
此外,香港海洋公园高度依赖内地客源,未能及时打开东南亚等客源渠道,导致在香港和内地出现关系波动之后,几乎全面丧失了最大的客源市场。
04
国内民营景区又能从香港海洋公园的案例中借鉴到什么呢?劲旅君和多位业内人士探讨后,总结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点:
◆抱上一条靠谱的大腿。

分析上述诸多民营景区破产案例,很多从业者都是在单打独斗,苦苦支撑。可是,即便强势如香港海洋公园,依然有香港政府这个大靠山。
民营景区在可能的情况之下,务必也要抱上一条大腿。这条大腿是谁呢?这就五花八门了,财大气粗的民企龙头、稳定靠谱的国企央企、景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术业有专攻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景区是一个慢行业,投资回报周期5-10年算短,10-20年算快,30年往上属正常。行业特性要求从业者打持久战,如果没有一条大腿作为后盾,民营景区的路很坎坷。
河南龙潭大峡谷运营操盘手陈建林此前曾任职副县长,2005年接手景区后一度极为艰难,全靠民间借贷和自己丰富的人脉关系,最终支撑起这个景区,并打造良好口碑。然而,2017年陈建林不幸离世,景区瞬间土崩瓦解。
大乳山景区操盘手刘新利曾在济南多家公园和植物园担任主任,打造过4A景区“济南红叶谷”和5A级“南山文化旅游区”。即便经验丰富,也遭遇大股东撤退,自己这个小股东独撑大局,最终以失败告终。
狼牙山景区操盘手卢忠凯土生土长本地人,从小工程一步一步做到盘活整个狼牙山景区,却难逃资金魔咒。
景区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他行业单打独斗的经验,往往难以复制,在理所能力之下,寻找到可靠的依靠者,是明智选择。
◆步子不要太大,容易扯着蛋。
景区想要稳定创收,不断创新是根本,创新就需要不断投入,不断制造爆点。这个逻辑没有错,但是很多民营景区操盘手忽略的一点,创新投入要稳扎稳打,切忌步子太大。
上述破产民营景区案例,多数与此有关,民间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景区创新,但不要忘了,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短贷长投。在业务正常情况下,景区可以依托现金流,勉强支撑高成本民间借贷,一旦黑天鹅事件出现,资金窟窿就全线暴露,资金链断裂就在所难免。
所以,民营景区要谨慎花费每一分钱,严格分析每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确保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和合理化,还要充分保证现金流。
民营景区要牢记“该自己投入的资金一分不少,不该自己投入的资金一分不出”。
◆羊毛出在猪身上,多元化营收渠道。
景区的常规收入是门票,但不应该是唯一收入。景区每年的门票收入是可以算得出帐的,而且往往入不敷出。曾经“景区+地产”模式一度流行,虽然这种模式有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地产商的介入,的确有效帮助景区扩大了收入渠道,减轻了资金压力。
轻资产的二消项目也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拓展营收渠道的方式,例如特色民宿、水乐园、游乐园等,这些业态能够有效带动非门票收入。一定强调“轻资产”,即投入可控的项目。
类似于玻璃栈道这种投资动辄破亿的项目,需要谨慎考虑,除非自有资金足够充裕,也能够担得起政策和市场风险。
◆黑天鹅出现,及时止损。
这点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很多民营景区刚开始出现问题或者遭遇黑天鹅事件时,由于操盘手“不甘心”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搏一把,结果陷入泥潭,无法回头。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民营景区而言,如果自己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黑天鹅出现之后,及时止损,适时退出,是最明智的选择。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景区大多是当地政府重要的国有资产,是否能够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决定着景区的未来。举一个案例,围绕5A景区天山大峡谷经营权的归属问题,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景区集团有限公司与当地县政府僵持不下,最终两败俱伤。
更何况看看香港海洋公园,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和港府搞好关系,后果会是什么样?
回过头再说,濒死香港海洋公园被输血54亿,国内民营景区却纷纷死于资金链断裂,希望景区从业者能够从这种巧妙的反差中,领悟到对自己有益的启示,避免让景区的名字,出现在未来的死亡名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