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魔幻的一年。

全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下。

疫情、蝗灾、山火、雪灾、干旱、火山爆发、飓风、海啸、洪水肆虐、热死人、永久冻土层解冻、甲烷之海、珊瑚礁死亡、南北极动物栖息地消失、澳大利亚的大蝙蝠咬人……

这让人不禁发问:2020,到底是怎么了?

更恐怖的是,这些还远没有结束……

一场比新冠疫情更严重的灾难,正在袭击地球。

2020年发生的很多自然灾害,它都是幕后黑手。

甚至新冠疫情的发生,也和它不无关系。

这就是全球变暖。

01

5月刚开始,6月还未到,可是属于夏天的炎热感已经早早到了。

这不得不令人开始思考: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种问题正在显现,并恶化。

4月下旬,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科研团队在《Geohealth》上发表的文章中有这么一个结论:

全球变暖或导致人类变笨

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一个导致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二氧化碳浓度。

说到气候变暖,必定绕不开二氧化碳浓度。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都属于微量存在。

比如,远在80万年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只有200多ppm。(每一百万个空气分子里边,二氧化碳分子的含量)

但是,自19世纪以来,人类开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被覆盖率的减少一直在增加。

1813年到了280ppm,2018年则达到了409ppm。

可以说,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过去80万年来任何一个时间段的二氧化碳含量都要高。

据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团队预测,

如果按照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到210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高达930ppm,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高达1400pp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空气会提高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减少到达大脑的氧气含量,使人容易产生困倦之意甚至开始焦虑。

严重时就会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使人体的认知能力下降。

这就类似于你在一个十分憋闷的房间里独自坐了几个小时,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头晕眼花,久之就会产生困倦的感觉。

而高达1400ppm的浓度绝对足以导致人类的认知功能的退化。

根据初步预测,那时人类的基本决策能力将减少25%左右,复杂战略思维能力要减少50%左右。

目前,相关研究小组已经对当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以及局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研究,以了解室内和室外二氧化碳浓度是如何被影响的,以及二氧化碳浓度是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能力的。

但是,CU Boulder的首席作家兼副教授Kris Karnauskas表示: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预测全球(室外)二氧化碳水平,我们还需要跨学科、知识领域的更广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探索。”

不过,小球君想说,“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人类认知能力下降”目前虽然未得到充分证实,但是它给地球带来的其他影响却是板上钉钉的了,绝对不可忽视。

02

在今年2月份,南极洲西摩岛测得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20.75℃。

这也是南极气温首次突破20℃大关。

这个温度是你在3月的广州,或是5月的北京才能感受到。

而南极洲,却在2月就达到这样的温度,“这是不可思议,且不正常的。”

或许,对我们人类来说,温度高了,开开空调也就过去了,全球变暖的问题也跟着过去了。

但是,有谁想过南极的企鹅能不能挨得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出现海冰的时间每年都在缩短。

以往1~2月才融化的海冰,如今12月就早早融化,这迫使企鹅幼崽在成功换毛前下水,很有可能会被淹死。

海冰太迟形成或太早融化,对企鹅来说都是致命的。

不仅是海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

气温上升会给南极大陆带来降雨,积雪也会融化,地面就会出现坑坑洼洼的水坑。

如果企鹅不小心将蛋下在水坑内,蛋就可能无法存活;

而刚孵化出来,还没有防水羽毛的企鹅宝宝,要是跌进水坑里弄得浑身湿透,可能会在零下30℃的天气里,死于体温过低。

另外,海洋变暖会导致企鹅的主要食物来源 —— 磷虾数量的减少。

在南极附近,海洋表面漂浮着大块的碎冰,看起来荒芜寒冷,毫无生气。

事实上,如果你潜入水底,会发现数十万亿的磷虾聚集在冰面之下,以丰富的藻类为食,并得以大量繁衍。

但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层融化,使得南极部分地区的磷虾数量大幅减少。

一环扣一环,依靠磷虾作为食物来源的企鹅也不得不面对觅食困境。

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企鹅们不得不游得更远、潜得更深。

有时它们甚至会游出数千公里远,潜入600多米深的海底。

耗费更多力气的同时,它们也将面临着更大的被捕食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觅食越来越艰辛,栖息地也日益受到威胁,不少企鹅种群出现缩减的状况。

南极半岛北部的象岛上,如今仅剩5万多对帽带企鹅在繁殖,而50年前,这个数字是12万对。

虽说,企鹅已经在南极洲生活了数万年,经历过比现在暖得多,或冷得多的年头,也经历过无数次冰川扩张,以及海冰波动。

但是,这个前所未有的温暖时代,对它们来说依然是难捱的。

03

每年的2月27日,是国际北极熊日。

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唤起人类对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和北极生态问题的关注。

然而,节日是年年都有,网上的节日文案也是年年都准时发,北极熊的日子却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纪录片《Bare Existence》就真实地展现了“世界北极熊之都”—— 曼尼托巴省的丘吉尔小镇中北极熊的生存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高清 1080P] 加拿大鹅Bare Existence纪录片

丘吉尔小镇位于美加边境以北700英里,坐落于哈德森湾海岸,有“北极熊之都”、“北极光之都”、“ 白鲸之都”的美誉。

在这里,每到夏天的无冰期,北极熊都要面临长时间的禁食。

居住在当地的PBI实习生Jurnee说,近年的冰层消融肉眼可见地加快,北极熊不得不禁食更长时间。

长此以往,它们怕是坚持不了几年了。

据统计,如今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比1980年减少了40%。

按目前的速度,到2050年夏天,北冰洋所有的冰将完全融化。

而海豹、海象这些美味都只能在海冰上获得。

一旦海冰越来越少,冰面越来越薄,失去捕猎平台的北极熊就只能挨饿了。

为了填饱肚子,它们慌不择食,雪雁的蛋、鲸鱼尸体……甚至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跑到人类居住的村庄,翻找垃圾桶。

去年6月,俄媒披露,有北极熊现身于俄罗斯的北方工业城诺里尔斯克——距离他们的自然栖息地有数百公里远。

这一现象在当地为40多年来首见不说,来到镇上的北极熊,竟然跑去了垃圾堆觅食……

同时,越来越多的北极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态 —— 它们变得更瘦,幼儿长得没那么大,雌性生育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更心酸的是,饿着肚子的北极熊可能会攻击人类,甚至吃掉自己的孩子:

在北极熊袭击人类的记录中,88%发生在7月至12月海冰水平最低的时间段内,且2/3是饥饿的年轻北极熊;

而国家地理考察组在北极考察时,也曾完整记录北极熊爸爸不顾妈妈阻挠吃掉自己孩子的全过程。

对此,参与拍摄纪录片《Bare Existence》 的科学家Amstrup博士表示,

阻止北极熊消失的唯一途径是稳定气候

而稳定气候的唯一方式便是阻止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人类怎么做。

04

说实在的,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根本不只南极企鹅和北极熊的生存问题,它还会带来很多和人类生存有关的问题。

比如更颠簸的航程。

如果你并不是空中常客,遇上气流颠簸可能只是意味着洒了一些饮料,安全带指示灯多亮了几次。

但事实上航行中的气流颠簸造成的损伤并非小事,每年数以百计的乘客受伤事件,数以千万计的飞机维护费用都因此而起。

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气温度升高使得高速气流的运动愈发激烈,航行中的气流颠簸自从1950年以来已经增加了40%~90%。

比如更多的疾病。

2016年,一名西伯利亚的12岁男孩死于炭疽,其来源是一具被变暖气候解冻的一世纪之前的驯鹿尸体。

更有人担心或许在未来,死于天花的尸体从永冻土下将天花病毒带回世界,处于永冻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随着全球热浪觉醒。

而随着全球气候升温、降雨量增多,原有携带疾病的生物数量(如老鼠和蚊子)也在激增。

比如更强的地震。

在2009年,针对台湾地区台风和地震的一项研究表明,

变暖的气候引起更强的台风活动,而巨大台风活动会减弱大气压力,可能使得地壳运动阻力更小,更容易触发地震。

而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不断融化的冰川也会减少该地区地壳的负荷,使得地壳运动更加活跃。

在一项2017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将冰岛的火山活动记录与冰盖覆盖做了比较,发现随着气候变暖,喷发也逐步增加。

而今年,非洲的蝗灾、澳洲的火灾、西班牙的风暴、南极的甲烷大爆发...哪一桩哪一件不是在提醒着我们,地球生态正在被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在上演。

你以为远在天边发生的事情,其实下一秒就有可能波及到人类自己。

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侥幸,去挑战自然的权威,因为代价,我们真的承受不起。

这个时代可以成为人类保护环境,扭转未来的新起点,也可能成为人类走向终结的开端。

这个时代是行动和理解的时代,我们必须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及早觉醒,以防止生态灾难步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在拯救地球,我们其实是在拯救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