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不过,这一系列的大型军事行动,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和探讨。对于一些人来说,该行动说明了诸葛丞相本人的雄心壮志,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诸葛亮此举则是穷兵黩武式的豪赌,将蜀汉的命运当成了赌本。那么,如何用更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六出祁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伐曹魏,兵出祁山仅有两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并不是唯一的割据时期,可单单是这一段的影响力最大,为何会是这样?应当承认的是,这段特殊时期出现的众多英雄人物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在很多人看来,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及后期出现的大量文艺作品,发挥出了更多的影响。

所谓的“六出祁山”出现于《三国演义》,而这部巨著在民间又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所以才给民众留下了一个“六出祁山”就是历史事实的假象,严格来说,“六出祁山”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到234年的这段时间里,诸葛亮一共发动了7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其中,从祁山出兵的仅仅有两次,一次是建兴六年春天,另外一次则是建兴九年。因此,从历史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六出祁山”应该称之为“两出祁山”才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的,在这7次北伐行动中,建兴八年秋和建兴八年秋后的这两次还有不少探讨空间,前者是魏蜀双方没有交战,后者则是诸葛亮并没有亲自前往一线坐镇指挥。

那么,“六出祁山”或者说七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到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从结局来说,诸葛丞相的确是没有获取多少成功:首先,这7次行动都没有对曹魏政权的稳固性形成真正威胁;其次,损耗太大,以至于蜀汉国力难支。根据《资治通鉴》等相关史料的记载,刘禅向邓艾投降时呈递的全国士民簿显示,蜀汉在当时仅有28万户百姓共94万人,士兵有10.2万人,官员有4万人。而参考同时期的数据显示,曹魏总人口大约是蜀汉的近5倍,而东吴总人口则是蜀汉的2倍有余。按照一些史学家的说法,如果刨去一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以外,几乎每5名百姓就要养活1个吃皇粮的人。考虑到北伐又是一项损耗巨大的军事行动,因此,诸葛亮所发动的7次北伐行动,的确是让蜀汉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报效先帝,孔明不忘刘备遗志

从军事层面来说,北伐曹魏并不是多么理智的行动,诸葛亮为何还要一口气做了7次这个“赔本买卖”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诸葛亮心里所盘算的,可不仅仅只有一本军事账。

没有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或许终生都得“躬耕于南阳”,而不是像后来那样千古流芳。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和一干朋友交流时就常说“每自比管仲乐毅”,而刘备为了请他出山还有过一段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仅仅是从报答刘皇叔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就应该付出所有。这也是他进攻曹魏的另外一本账——感恩账。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设计的发展规划里,拿下荆州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拿下了这块土地,刘备集团才能真正实现“兴复汉室”的目的。然而,当荆州落入东吴手中且刘备征讨孙权失败之后,诸葛亮必须得重新调整战略规划,那么,具体又该如何调整?首先,夺回荆州的想法必须得打消掉。一是荆州难夺,二是有两面受敌的风险,因为荆州一旦落入蜀汉手中,东吴和曹魏的安危都会受到威胁,有再度联手抵抗的可能。所以,诸葛亮必须且只能北伐,虽然这种战略规划的成本和风险比较大,可毕竟有拿下凉州对曹魏形成半包围的可能,得罪的人也只有曹魏一方。北伐可不会伤害东吴的利益,因此,对于诸葛亮的这种规划,孙权肯定不会和曹魏联手,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联手,他能愿意?

消除内患,平衡三方势力恩怨

报答刘备对自己的恩情,这是诸葛亮发动北伐的原因之一,却也不是唯一和最为关键的原因。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益州,可来自于内部的忧患一直都存在,如何不让这些忧患成为影响政局稳定的因素?北伐曹魏就是一个有些稍微被动却行之有效的办法。

蜀汉内部到底存在何种忧患?三个部分的政治势力之间并存的现实,决定了蜀汉政权在稳定性上远远不如曹魏和东吴:第一部分,益州派系。这个派系主要包括两类,其中一类是向来不和外来势力合作且长期受打压的本土士人、豪族,另一类则是在刘焉、刘璋父子担任荆州牧时,得到提拔和重用的本地士人,如黄权、李严和法正等人;第二部分,荆州派系。这部分势力是蜀汉中后期的中坚力量,除了诸葛亮以外,还有马良、马谡、黄忠、魏延、杨仪、蒋琬和费祎等人;第三部分,元老派系。刘备父子、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糜芳、糜竺和简雍等人,这些人几乎是蜀汉集团的最高一层。第一部分势力算是本土势力,而第二和第三部分则是外来势力,当这三个方面的势力都挤在一个地盘上之时,内部争斗必将出现,益州的稳定情况也不会多么理想。比如,从刘备兵败夷陵到病逝的这段时间里,益州就出现了汉嘉太守黄元反叛和南州诸郡集体叛乱的问题。

诸葛亮发起北伐曹魏的行动,一是可以让各种势力拿出更多精力去应对战事,让各种人被动地团结在一起,二是可以用军事手段加强法纪,并打击那些不愿意和蜀汉政权合作的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会给蜀汉带去较大的经济负担,会消耗大量的金钱,可和稳定相比,钱又算得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攻为守,抱残守缺难保久安

201年,刘备投奔刘表并在新野屯兵。在新野的这段时间里,刘备一边帮着刘表看护着荆州的北大门,一边和在荆州的士人搞好关系。在徐庶、司马徽等人的大力推荐下,诸葛亮进入了刘备的视野,很快,“隆中对策”和“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也出现了。

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帮刘备制定了联合孙权、占取荆州和攻取益州等计划,等时机成熟之时,即可挥兵北上拿下曹魏等敌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的。不过,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隆中对的整体思路参考当时的时局来看没有问题,可当时间来到北伐曹魏的时候,有一个重要情况决定了隆中对策的部分细节必须及时修订:三足鼎立的形势虽然形成,可蜀汉却在之前失去了最不应该失去的荆州。

益州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如果没有战事计划,钱粮赋税足够刘备集团吃喝不愁的。益州又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一般的军事入侵行动很难取得成功。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守得住一时,守得住一世吗?刘表当初在荆州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同样不可小觑,可他抱守残缺的思路,并没有让荆州实现永远的安定,当天下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少之时,荆襄之地很快也就成了曹操眼中的肥肉,并很快被划进了曹魏版图。

三足鼎立的政局,看起来让魏、蜀、吴三方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可这种局面早晚会被打破。再者,在魏、蜀、吴三方里,蜀汉的实力又是最弱的一方。因此,为了守住得来不易的蜀汉政权,诸葛亮必须通过北伐,一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地盘,二是为了炫耀武力对意图谋取益州的曹魏和东吴形成威慑,向他们发出“不要老打我主意”的信号。

成都武侯祠里的诸葛亮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