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精与水的最佳结合度是53°,这个说法在业内和民间都是流传已久。从现在中国白酒业的产品现状来看,这个观点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也不乏质疑者。本着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笔者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并结合个人的看法,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希望能为朋友们解疑答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老戴说酒独家

第一, 酿造工艺上讲,不管还是中国白酒还是国外的高度蒸馏酒,都有不同的原料和工艺。酒并非酒精与水的单纯结合。众所周知,决定中国白酒风味的是2%的微量物质,拿茅台举例,这个成分多达1800种,且至今未完全解开。因而,酒的品质口感绝非单纯由酒精度数决定。

门捷列夫 图来源网络

其二,从科学理论和现代白酒发展的实践两方面来看,这个说法是有待商榷的,至少不是严谨准确的。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大家引用比较多的观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发现者)的文章。实际上,门捷列夫在《论酒精与水的结合》一文中并没有讲到哪个度数是最佳的,只是指出了“在(酒精与水)结合物为1L时,质量为983克最理想。”“门捷列夫论述酒精度40°为最佳度数”是一种讹传。之所以当时的伏特加度数为40°,是因为沙皇规定售卖的所有伏特加必须可以点燃,而酒商们反复试验,40°为最低的点燃度数,因而就普遍采用了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在天上的53度“飞天茅台”

实际上,在白酒产业发展实践上,53°也是80年代普遍采用和流行的度数,以前并非如此。这也是特殊历史环境下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产物。当年的“贵阳会议”提出来增产节约,发展中低度白酒。自此以后,各大酒厂响应号召,纷纷发展55°以下的白酒。也是白酒黄金度数53°说法的由来基础。也就是说在这次会议前,在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社会的酿酒史上,53°既非主流技艺传统,更不是长期历史实践形成,而是特殊阶段的产物。更进一步说,53°不是现代科技与工艺进步的标志和成果,更不是酿酒技艺成熟发展的必然。53°的出现是很偶然的。53°神话的大肆宣扬,乃至53°酱酒的大行其道更多的是一种鼓吹宣传的结果,并非科学理论与长期实践验证的真理。

因而,53°的酒精度数最好不仅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而且不是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意义的说法。这种论断从科学理论上说是武断的、片面的,从文化传承上讲,是狭隘的、盲目的,体现不了我们华夏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我们华夏几千年文明摇篮中诞生的酿酒文化在新时代依然是伟大的、广阔的、兼收并蓄的。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酒水行业从业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伟大情怀,而不是站在某个自利的角度以讹传讹,标榜自身。有句话叫“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业内有影响的企业,更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一个深耕百年的品牌,必然实事求是;一种兴盛千年的文化,必然高瞻远瞩。

老戴说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