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就连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里都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话语。

东汉晚期,山东曲阜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七个人像葫芦兄弟一样团结友爱。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端来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吃。哥哥们就让六娃孔融和七娃先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就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后很高兴,心想:别看孔融这孩子才刚刚四岁,还真懂事,知道要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呢。

于是,他就故意问孔融:“盘子里那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挑个大的,反而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不然的话,哥哥们背地里会揍我的。”

爸爸听了,又问:“七娃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他又打不过你。”

孔融说:“你可不知道啊!七弟是妈妈的小心肝,谁都惹不起。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孔融这么一说,恍然大悟,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不过,孔融的梨并不是那么好吃的,有个哥哥因为吃了孔融让的梨,思想中了毒,十几年后死于非命。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社会矛盾非常严重,结果就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中常侍侯览因为和张俭有死仇,就让朱并上书检举说,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企图危害国家。

于是,灵帝便下诏,要逮捕张俭,有消息灵通人士赶紧给张俭报了个信,张俭一听,吓得撒丫子就跑。

因为走得匆忙,张俭没带什么钱,只好到处找朋友蹭饭。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招待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俭和孔融的三哥孔褒是好朋友。于是,在路过曲阜的时候,张俭就去投奔孔褒,打算混几顿饱饭,要点盘缠。

但是很不巧,孔褒不在家,接待张俭的是年仅16岁的孔融。张俭因为孔融年幼不想告诉他实情。

但是,孔融很聪明,也很自负,他看到张俭神色慌张,知道他这是在外面犯了事来投奔哥哥,就自作主张留下张俭。

张俭在孔家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不安全,就找了个机会和孔融告别后,又逃到别的朋友家去了。

可是,天下没有不通风的墙,最终孔融收留张俭这事还被人发现了,官府就将孔褒、孔融抓了起来。

按照当时的法律,窝藏钦犯是要被处死的,但这个罪名应该由谁来承担呢?负责此案的官员陷入了沉思。

孔融见状,就说:“接待张俭并把他藏在家中的,是我孔融,我哥哥根本不知情,应当由我坐罪。”

孔褒一看弟弟这么上路,就争着说:“我和张俭事好朋友,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不是弟弟的罪过。”

负责此案的官员就征求孔家的意见。这时,孔父孔宙已经去世了,孔妈妈就说:“我是孔融的监护人,其罪在我。”

一家母子三人,争相赴死,官府不能裁决,就上报朝廷。灵帝听说,小时候孔融让过梨,就下诏将孔褒杀死抵罪。

所以说,孔融的梨可不是白让的,孔褒因为受这种兄友弟恭思想毒害,长大后白白丢了性命,反而成全了孔融的名声。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