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梧桐兄弟

2020年4月,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农夫山泉”)向香港联交所递交IPO申请,正式启动香港上市。此前,农夫山泉已于3月向中国证监会国际部提交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审批》材料,并预计已获得“小路条”。

农夫山泉早于2000年就有上市传言,并于2008年曾选择中信证券作为IPO辅导机构。不过,根据2019年1月浙江监管局发布的《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终止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辅导的报告》显示,农夫山泉在2018年12月终止了A股上市进程。

十年A股上市无果,香港上市会否顺利?

一、基本情况

据招股书披露,农夫山泉成立于1996年9月,前身为新安江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2001年6月股改变更为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为钟睒睒,其股权结构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4月29日,钟睒睒所控制的另一家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当天收盘总市值60亿元。但显然,农夫山泉更广为人知,其规模也更大。

农夫山泉香港上市的保荐机构是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公司法律顾问是富而德及競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保荐人法律顾问是高伟坤及天元律师事务所,申报会计师则是安永。

2017年至2019年,农夫山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4.91亿元、204.75亿元和240.2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7.2%;净利润分别为33.86亿元、36.12亿元及49.54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19.4%、17.6%及20.6%。主要财务数据如下:

分类别销售情况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体而言,农夫山泉选择H股方式香港上市,不涉及红筹的复杂重组,也为其日后“A+H”留下足够空间。

二、市场数据

1、据披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软饮料市场之一,按零售额计算,2019年中国软饮饮料市场规模为人民币9914亿元。软饮料分为十个主要类别,按2019年市场规模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1)包装饮用水;(2)蛋白饮料;(3)果汁饮料;(4)功能饮料;(5)固体饮料;(6)碳酸饮料;(7)茶饮料;(8)植物饮料;(9)风味饮料;(10)咖啡饮料。

按2019年零售额计算,中国软饮料前10名市场份额情况如下:

此外,(1)包装饮用水2019年市场规模为2017亿元;(2)2014年至2019年,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最高的三个类别分别为咖啡饮料、功能饮料和包装饮料,其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9%、14%和11%。

2、据披露,农夫山泉是中国包装饮用水及饮料的龙头企业,主要产品覆盖包装饮用水、茶饮料、功能饮料及果汁饮料等类别。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2年至2019年间,农夫山泉连续8年保持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按2019年零售额计算,中国包装饮用水前5名市场份额情况如下:

以2019年零售额计,农夫山泉在茶饮料、功能饮料及果汁饮料的市场份额均居于中国市场前3位。下表为农夫山泉主要类别产品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包装饮用水销量计算,农夫山泉是全球第二大的包装饮用水企业。在中国,以2019年零售额计算,农夫山泉(1)在包装饮用水的市场份额达到20.9%,零售额超过第二名企业1.5倍多;(2)在茶饮料的市场份额达到7.9%,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位列行业前3;(3)在功能饮料的市场份额达到7.3%,市场份额连续9年位列行业前3;及(4)在果汁饮料的市场份额达到3.8%,市场份额位列行业前3.8%,市场份额位列行业前3。

总之,农夫山泉是中国包装饮用水市场第一名,这个数据经得起推敲就没问题。

三、业务重组

四、合规性问题

1、水源合规性

(1)天然水取水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矿泉水采矿管理

总结:(1)矿泉书需要采矿许可证;(2)其他水源需要取水许可证;(3)第三方供水需要核查第三方取水资格是否存在瑕疵。

2、H股全流通问题

五、关联交易

总之,农夫山泉与养生堂存在较大金额的关联交易,但与公司整体规模相比,占比较小。A股上市可能是核心问题,香港上市应该问题不大。

六、新冠疫情影响

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消费品零售额较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19%;2、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农夫山泉并无员工感染案例;3、COVID-19疫情爆发期间,农夫山泉的饮料产品销售较同期下降,净利润亦较同期减少;4、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的业务运营于2020年春节后一度暂时中止;5、COVID-19疫情爆发并未使农夫山泉的信用风险大幅上升。具体披露如下:

七、市场营销及推广

最后,农夫山泉香港上市应该不存在实质障碍,但香港上市的关键点在估值。受疫情影响,可口可乐、统一中国企业近期股价波动较大,农夫山泉会否受到影响?近期港股上市会否遭遇估值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