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二十四个特定节令,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六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也是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的时候。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名称由来及传说:

根据《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另外《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谷雨节气更多得名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每一候为5天):

初候(第一候):萍始生。

萍,水草也,与水相平故曰萍,漂流随风,故又曰漂。

意思是说,谷雨时节前后,雨水开始增加雨量充沛,池塘里的浮萍开始生长起来。

二候(第二候):鸣鸠拂其羽。

鸠,即鹰所化者布谷也。拂,过击也。《本草》云,拂羽飞而翼拍其身,气使然也。盖当三月之时趋农急矣,鸠乃追逐而鸣鼓羽直刺上飞,故俗称布谷。

意思是说,谷雨时节到了二候的时候,布谷鸟叫了起来,似乎在提醒着勤劳的人们,可以开始播种了。

三候(第三候):戴胜降于桑。

戴胜,一名戴鵀。《尔雅》注曰,头上有胜毛,此时恒在于桑,盖蚕将生之候矣。言降者,重之若天而下亦,气使之然也。

意思是说,谷雨时节的三候的时候,戴胜鸟,俗称鸡冠鸟,开始多出现在翠色欲滴的蚕桑树里,不时地落在郁郁葱葱的桑树上,也是想及时地提醒人们,家里的蚕宝宝快要出生了,快来摘桑叶回家喂蚕宝宝啦。

这就是神奇的侯应,其中的物候现象。神奇吗?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各种物象融为一体。也就是我们平时习惯所说的那样:所有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里,建议您关注一下古诗词新创作。爱上国学经典,爱尚古诗词。

关于“月令七十二候”: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记载:

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以五日为候(5天被称为一候),三候(15天)为气(一个节气),六气(6个节气)为时(一季度),四时(四个季度)为岁(一年),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每一个节气都是十五天,都由三个候组成,分别叫作初候,二候和三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立即删除。

古诗词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