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曹操的从弟,曹洪为曹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的一天,曹洪却因为门客犯事被曹丕打入大牢并准备处死,直到卞太后出面才免于一死。按照主流的说法,曹丕是因私事想处死曹洪,事实真是如此?未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进京后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即位(即汉献帝),不久又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董卓的倒行逆施招来了天下公愤,也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

190年,一些关东州郡的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并推选出身四世三公(家族有四代人连续担任了三公的职务)的渤海太守袁绍担任联军盟主,率兵入盟的曹操被任命为奋武将军。而在当时,曹洪已跟随在曹操左右,跟着哥哥一起为了中兴汉室的目标上阵杀敌。

虽然关东联军声势浩大,可真心讨贼的人并不多。看着身边的盟友一个个不敢轻易出击董卓,曹操大胆决定进军,亲率5000多兵马并联合鲍信、鲍韬、卫兹等人的部队,意图进军成皋。然而,当曹操等人行军到了荥阳汴水的时候,董卓部将徐荣出现并将曹操等部击溃。此役打得异常艰险,连曹操本人和其坐骑都被敌方飞箭所伤。眼瞅着就要被敌方所擒,危急时刻,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哥哥,见从弟把生机留给了自己,曹操不忍心欲推辞,却遭到了曹洪的拒绝。按照《三国志·曹洪传》的说法,为了督促曹操尽快离开险地,曹洪说出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这番大义豪迈的话。

除了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外,曹洪在随后的时间里也为曹魏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少贡献。攻吕布、伐刘表、战袁绍、拒刘备时,曹洪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犒赏功臣,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任命曹洪担任卫将军,后转任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后徙封都阳侯。此时的曹洪已经位极人臣,可这样的逍遥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因为侄子曹丕已经开始磨刀了。

226年的一天,曹洪的门客犯了法,可曹丕却将曹洪打进了大牢,还下达了要将其处死的命令。

很快,朝中但凡是有头有脸的大臣都去觐见曹丕为曹洪求情,面对这些臣子的苦苦相劝,曹丕竟然不为所动,仍然表达出了要杀掉曹洪的强硬态度。最后,卞太后找上门来——老太太一边斥责曹丕,一边表扬曹洪对曹家的救命等大恩,一边又威胁要废掉郭皇后,一旁的郭皇后也哭着一起求情。至此,曹丕才没下达诛杀曹洪的命令。免了死罪没免活罪,随后,曹丕又削夺了曹洪的官位、爵号和封邑。

为什么要对曹洪下手?根据《魏略》等史料的记载,曹操在担任司空的时候提倡勤俭节约并以身示范,给子女们发放的生活费都不算很高。有一次,曹丕准备向曹洪借百余匹绢用,可是,对于这个侄子的要求,向来吝啬的曹洪竟然拒绝了。有很多声音认为,借绢不成这件事,让曹丕记恨上了这位叔叔,并借着其门客犯事这个由头杀掉曹洪以泄当年之愤。在很多人看来,这说明了曹丕的心胸不够开阔,就连《三国志》作者陈寿都批评曹丕不够大度: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虽然陈寿指出了曹丕的性格缺陷,可在笔者看来,这未必是他把刀架在曹洪脖子上的根本原因。

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逝世,曹丕迅速赶到洛阳接下了丞相和魏王的位子,并于年底逼汉献帝禅位,而后登上了禅台称帝。

皇帝大位不是谁想坐就能轻松坐上,就算是玉阶下的群臣齐呼“陛下”,也未必能够坐得稳。父亲曹操在时,那些臣子尚不敢过于造次,可自己的雄才大略毕竟远不如父亲,曹丕深知这一点。

曹丕虽然是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在后世也颇被史学家认可,然而,他在称帝初期的日子并不是足够顺利。就比如,朝堂之上那些自己的臣子们,不省油的灯可是有很多,尤其是以曹洪等人为首的曹氏宗亲。这些宗亲的存在,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外臣,可这个群体也会对曹丕的个人权威形成威胁。因此,为了确保自己能够牢牢掌控权利,曹丕必须通过一些办法去束缚住这些宗亲的手脚。

自幼文武双全且常年跟随父亲征战,曹丕从历史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经验,尤其是汉室诸侯国作乱的沉痛教训。因此,早在称帝之前,曹丕就开始笼络和培植自己的势力,比如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尽可能削弱曹氏宗亲对权利的掌控力。而在称帝之后,曹丕开始制法削藩,实行的分封制虽让宗族尽享荣华富贵,却没让这些自家人掌控兵权和封地的治理权,同时还将他们监控起来。如此一来,曹丕对皇权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掌控,宗亲们在朝堂上的存在感自然越来越低。

曹丕必须通过打压宗亲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皇权。不过,他如此行事却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想让自己的子孙能在皇位上坐得更稳、更久。对此,我们对比一下曹丕的执政时间和将曹洪下狱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一点——曹丕是在226年6月29日病逝,而曹洪正是在这一年被治罪。

应该是意识到了自己所剩时日不多,曹丕没有更多时间去谋划其他能对宗亲实现长久打压的办法,因此,他不得不尽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机会何来?曹洪门客犯事对他来说就是一次大好良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曹丕把刀举得很高,且拒绝了朝廷很多重臣的陆续求情,直到卞太后上门怒斥且称要废掉郭皇后的话,才免掉了曹洪的死罪。可在笔者看来,曹丕最终没有杀掉曹洪,未必是他对卞太后的一颗孝心使然,也未必是因为自己想保护郭皇后的后宫之主地位,而是因为他或许就没有杀曹洪的心。

简而言之,将曹洪下狱并摆出了要将其处死的姿态,说不定就是一场曹丕自导自演的戏。自己是男一号,曹洪是反面一号,太后和皇后是女配角,其他臣子尤其是宗亲则是观众。以下两个方面的理由也许能够说明问题:其一,小题大做。虽然在位时间只有7年,可曹丕仍然是一名公认的杰出政治家,从维护朝堂团结而不是限制宗亲权利的角度来看,曹洪既是曹魏集团的功臣,又是自己一家的恩人,贸然处决这样一位大功臣、朝廷重臣,必定会影响君臣之间的团结关系。曹丕能干出此等荒唐举动?不太可能。

其二,给世人留下“孝子”的形象。众所周知,汉代是中国古代“德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而“德治”主要就是强调“孝治”,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以孝治天下”。虽说汉室在董卓入京后已经名存实亡,曹丕逼让献帝禅位是在名义上结束了汉室,可“德治”在当时仍是普天之下最为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曹丕不选在重臣觐见时免除曹洪死罪,而是在母亲斥责自己时才松口,这不正显得他魏文帝有大孝之德吗?

其实,如果曹丕真的想杀掉曹洪,母亲卞太后的话他也未必会听,退一万步讲,倘若曹丕真想置曹洪于死地,卞太后都未必能见到儿子的面。原因不复杂,因为曹丕早就关闭上了后宫干政的大门。

据《三国志·文帝纪》,“黄初三年(222年),诏曰: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已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自己在222年下诏后宫不得干政,且强调出了这道诏书的政治分量,自己却在226年因为母亲和郭皇后而食言。这说明什么问题?正好证明了曹丕就没把曹洪的事当成军政大事去对待,他也压根就不想处死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