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坛,有太多谜一样的诗作。一般这类诗词分成两种,一种是意象朦胧难懂,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被很多人称为唐诗中最难理解的一首,至今都不知道诗人到底何意。还有一种,是字面和意象都能理解,但不只后人无法理解,就连诗人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比如苏轼的这首《游金山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071年,36岁的苏轼赴任杭州通判。离开京城后,他多少有些落寞消沉。于是在经过镇江时,他就来到了著名的金山寺,一来是为了访友,二来是为了看景。与庙中的两位高僧见面后,对方盛情留他,苏轼便夜宿寺庙。金山寺正对着长江,于是半夜苏轼便观赏起江景。

这本来也没什么,关键就在于他赏完景回到僧舍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于是在半夜睡不着时便写下了这首诗。此诗虽然比不上苏轼很多经典诗作,但其中14个字却令后世纠结了900多年。让我们品一品: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与苏轼的其它作品不一样,这首诗基本上没有炫技之嫌,写得十分质朴。诗的前4句,写自己来此地的缘由,自己是为官宦游至此,听说这里的浪头有一丈高,天气再冷沙子也不会冻成冰,于是前来一看。这4句交代了时间,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他是带着好奇来看江景的。接来的几句,苏轼写了大量意象。山、石、浪、落日、风等,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写到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的,直到出现了“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这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14个字。本来江面平静得很,突然出现了一个大火炬,把江边栖息的鸟儿都吓飞了。这火到底是什么?当时苏轼自己都不明白,所以他才说“怅然归卧心莫识”,这是说自己回到僧舍后还是想不明白。

苏轼在900多年前想不明白的事,900年后的今天还是令人纠结。对于那火炬到底是什么?很多网友都做了猜测: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很多,苏轼这诗可能就是运用了这个写法,这火炬就是虚写,并非实物。这种想法显然不太合理,虚实相结合的写法确实有,比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天不会开出梨花,这里的梨花指的是雪,这是虚写。但正常来说,高水平的虚写就是要让读者看不出来真假,达到虚实完美融合的境界。但苏轼写完火炬后,还加上了自己的猜测,这显然就露了痕迹,不符合常理。

也有人认为,苏轼观景时已是深夜,可能白天过于劳累,晚上出现了幻觉。如果只是出现了火炬,那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飞焰照山栖鸟惊”这一句指出鸟儿也惊飞了,幻觉之景一般是一闪而过的静景,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又怎么会有吓飞鸟儿的情形呢?

因为这14个字确实不好理解,甚至有诗词迷真的前往金山寺,在夜间观景,希望能搞明白这件事,结果都无功而返。有网友戏称,莫非当时东坡是看见了其它星系的生物?看见了外来飞船?真相如何,或许我们真的永远会知道了。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