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车旭 主任医师原创

胰腺癌在消化系统肿瘤中较为常见,是目前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居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北京市和上海市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体征,早期诊断困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治疗困难,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由于侵袭性高,患者预后较差。

目前胰腺癌平均生存时间约6-9个月,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10%。手术切除仍是胰腺癌主要治疗手段,但大部分患者因肿瘤侵犯局部重要血管或转移而丧失手术机会,仅不足20%患者可进行手术切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胰腺作为一个重要的兼具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器官,由于发生恶性转变时具有高神经侵袭能力、致密的胰腺间质和乏血管特点、免疫抑制微环境、影响消化乃至全身功能的胰腺脏器损伤等恶性特点。

即使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早期、交界性或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也仅有15%~20%。

导致胰腺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胰腺癌青睐哪些人群?

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同多数肿瘤一样,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吸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遗传因素等。

最应值得注意的是吸烟,它是一种最能复制的环境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显示,吸烟的量多、时间长与胰腺癌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吸烟者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3倍。

有过慢性胰腺炎病史的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有所增加。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甚为复杂,当胰腺癌病例确定诊断时,已有 80% 患者证实已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但这种糖尿病常为最近发病,并可在切除肿瘤后好转。

再有一些长期暴露于氯化物、甲醛、杀虫剂以及有机氯等致癌物质中的人,其患胰腺癌几率也会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还有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等也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在诸多致病危险因素中,无疑的是遗传性因素最为主要,约有10%的胰腺癌与家族聚集倾向有密切关系,说明有其基因易感性 。

对于现代人来说,熬夜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但熬夜是一件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不管你是因为工作还是因为放松,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身体的日常循环和代谢也都是有一定周期的,但是如果到了某种阶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放松和休息,就会加重身体的负担,或许有突发性的状况出现。

熬夜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以胰腺癌为例,经常熬夜的人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出数倍。

综上所述,胰腺癌更青睐于有慢性胰腺炎的人、初发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饮酒及生活不规律的人、有家族史的人,而且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更容易患病。

因此建议这些高危人群要重视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要定期体检,抽血化验、做B超或CT检查,力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防胰腺癌,身体出现哪些异常信号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1、上腹疼痛、不适: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早期因肿块压迫胰管,使胰管不同程度的梗阻、扩张、扭曲及压力增高,出现上腹不适,或隐痛、钝痛、胀痛。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向腰背部放射,致不能平卧,常呈卷曲坐位,严重影响睡眠和饮食;

2、黄疸: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多数是由于胰头癌压迫或浸润胆总管所致,呈进行性加重。多数病人出现黄疸时已属中晚期。可伴皮肤瘙痒,久之可有出血倾向。小便深黄,大便陶土色。肝大,部分病人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部分病人可有恶心、呕吐。晚期癌肿侵及十二指肠可出现上消化道梗阻或消化道出血;

4、消瘦和乏力:部分病人因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睡眠不足和癌肿消耗等造成消瘦、乏力、体重下降,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5、其他症状:少数病人有轻度糖尿病表现。部分病人表现有抑郁、焦虑、性格狂躁等精神障碍,其中以抑郁最为常见。晚期偶可扪及上腹肿块,质硬,固定,腹水征阳性。少数病人可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指肠指诊扪及盆腔转移。甚至部分病人出现无结石性胆道感染。

胰腺癌引发的疼痛和胃痛有什么不一样?

1、 胰腺癌疼痛:任何时期的胰腺癌患者都有可能有疼痛症状,以中晚期多见。

由于其疼痛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癌肿生长侵犯内脏神经在内的腹腔神经丛及腹膜后神经丛,从而造成了疼痛,以及癌瘤本身破溃,造成周围组织的坏死或炎症和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化学致痛物质等。

其引起的疼痛主要是内部脏器疼痛,患者对具体疼痛部位无明确,主要集中于中上腹或者左侧季肋区,胰头癌多在右上腹,呈持续性隐痛、钝痛,疼痛可向腰背部、肩部放射,仰卧位时疼痛加重,坐位、立位、前倾位、屈曲位时疼痛减轻,无明显的缓解因素,无节律性。

此外,胰腺癌疼痛常伴皮肤、眼睛黄染、尿色深、大便陶土色、皮肤瘙痒等;

2、 胃痛:胃痛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神经的刺激、胃溃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病变或者胃局部肌张力增高痉挛所致。

疼痛部位靠上腹部正中间,即剑突下,具有周期节律性,可与季节、天气变化、情绪变化等有关,病史可达几年、几十年,呈隐痛、烧灼痛,常伴恶心呕吐、反酸嗳气或者腹泻等等肠胃不适症状,对于这种疼痛较轻,可以忍受,服用抑酸、碱性胃药、解痉药可以缓解。

部分胃痛患者往往与进食有关,多在餐后半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逐渐好转,再次进餐后天天重复出现,如此反复循环;另有甚者,胃痛伴有呕血、黑便。

需要说明的是胃痛穿孔病人,可出现突发上腹部剧痛,呈“刀割样”疼痛,腹痛迅速波及全腹部,面色苍白、出冷汗,表情痛苦,取屈曲位,不敢移动,腹部呈“板状腹”样。

家族里有亲人患过胰腺癌,是不是意味患这个疾病的风险性就会高出许多?

大多数的胰腺癌患者没有相关的家族史,但是大约5%-10%的患者是有遗传相关性的。

每有一名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和兄弟姐妹,发生了胰腺癌,那么胰腺癌的发病危险会增加2-3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出更高的风险。

那么胰腺癌主要与哪些因素相关呢?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胰腺癌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抽烟、酗酒、肥胖与不健康饮食等密切相关。

此外,有研究表明,多种疾病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随着病程的进展发展为胰腺癌的风险逐渐升高。

我们将一类能使患者一生中发生胰腺癌的概率大于5%或较常人增加5倍的疾病归类为胰腺癌相关疾病,包括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CN)、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等。

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可以是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所以对于发现这两种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密切追踪、随访。

胰腺癌相关疾病患者的筛查年龄目前尚存在争议,大多数人认为在50岁开始。

对于家族性胰腺炎患者由于发病较早,建议在40岁时开始筛查。

对于这类人群的筛查,推荐检查手段依次为EUS、MRI/MRCP、CT、腹部超声、ERCP,必要时可结合胰液分析或者细针穿刺检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高危人群胰腺病变表现为囊性病变。

目前对于无症状的囊性肿瘤患者建议首选 MRI 作为随访手段,对于直径小于3cm无症状、无胰管改变、无实性成分的囊性肿瘤患者可1年后复查,若仍无变化则以后可每2年随访1次,若随访5年后该囊性肿瘤仍无变化可终止随访。

所以对于有家族史的朋友,我们也不要过分担忧,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筛查,做到早期预防,防患于未然。

如果不幸患上了胰腺癌到底治还是不治呢?

胰腺癌特别难治,发现即是中晚期,有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和临床检出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进展快且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

目前胰腺癌居常见癌症死因的第4位,居消化道癌症死因的第2位,仅次于大肠癌,5年生存率<10%(1~3%)。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到2030年,胰腺癌将成为美国第2大癌症死亡原因,仅次于肺癌。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大城市居民中,胰腺癌的发病率已上升至第7位,病死率上升至第5位。

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方式,其主要针对胰腺癌早期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PD)、全胰切除术、胰体尾根治术等。

在过去40年,虽然胰腺癌开放或微创手术的技术和安全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患者发现即是中晚期,总体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或转移发生率高,患者的远期预后改善甚微。

自2011年起,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 指南明确指出:胰腺癌的最优化诊断与治疗方案需在大型医疗中心由MDT (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多学科团队)指导下共同制订,MDT实施过程由多个学科专家共同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病理、分子检测等资料,对患者的体能状态、疾病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和预后做出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现有的治疗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

外科医师对疾病的认知由“局部”向 “系统”转变,治疗策略也由“单纯依靠外科手术”向“MDT 联合诊断与治疗模式下的综合治疗”转变。

因此,姑息性手术、化疗、放疗、介入、免疫、分子靶向、疼痛、营养支持等多种方法应用于胰腺癌治疗,尤其是以FOFLRINOX方案或Alb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的出现,给中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一丝曙光。

MDT背景下胰腺癌的综合治疗坚持以疗效为导向,提倡“多学科、多模式、多手段”联合,应用范围日益拓展,将更多高质量的证据带领胰腺癌进入精准化、个体化及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时代,其价值亦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重视与肯定,给患者带来了获得生存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

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绝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属中晚期,目前综合治疗提倡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并更加关注胰腺癌生物学因素,旨在推动胰腺癌的精准治疗,优化远期生存结局。

新辅助治疗理念逐渐引入到胰腺癌的综合治疗,NCCN指南推荐改良FOLFIRINOX方案作为体能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新辅助化疗方案,且建议对于行诱导化疗的LAPC(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在评估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可序贯行同期化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在中国人群中也得到证实。

已在开展Alb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改良FOLFIRINOX方案新辅助治疗RPC(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合并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胰腺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强强联合,将全身化疗作用发挥到极致,为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胰腺癌新型治疗也初见成效,免疫治疗目前已在血液系统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等领域研究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疗效,但针对其他实体瘤.尤其是胰腺癌的治疗却处困境,体外实验已证实: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激活小鼠免疫应答的同时,联合使用IL.12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原位种植瘤的生长,但最终用于胰腺癌治疗的有效性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NCCN指南中提出,胰腺癌尤其存在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均推荐行基因检测,一方面,通过特定基因组成的分析获得靶向治疗的指导,另外可研究特定的突变是否对某些化疗药物敏。

液体活组织检查是一类新兴且热门的精准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及循环肿瘤基因检测。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及其基因丰度的变化与胰腺癌患者化疗后反应存在关联,并对评价治疗效果和实现精准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参考。

根据肿瘤的基因分型、分子分型及肿瘤微环境特征对胰腺癌患者选择个体化的联合治疗方案,实现精准治疗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