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殉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种陋习,这是一种让活人陪葬的习俗,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执行标准,天子死后,殉葬的人多达数百人,少则几十人,而士大夫将军殉葬的人数也有几十个,这既是对人性的摧残,也给当时本来不多人口以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奴隶社会,到了汉朝就减少了,之所以有人殉,主要还是当时的人相信轮回,希望到了地下,还有人能够接续服侍自己,于是就开始大量的让人殉葬,尤其是在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要怎么处理,当然是奴隶主的事情。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殉慢慢的变得少了,因为各国之间都在不断的战争,如果人都被殉葬了,那么会让国力减弱,得不偿失。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人口急剧减少,所以对人口非常的重视,而历代帝王也认为殉葬会让自己风评不好,所以减少了殉葬。

凡事也有例外,本来人殉汉朝到宋朝已经比较少见到,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反而恢复了殉葬制度,而且身体力行,从自己开始殉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农民出生的朱元璋反而热衷于殉葬呢?

朱元璋死后,由于天子朱标早死,因为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即位以后,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具体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看起来人数不多,但实际上有很多了,46人已经接近半百了,这些嫔妃不是数字,而是真实的人,收到朱元璋的影响,朱棣死后,也采用了人殉的方式,大概有三十多个人:“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直到朱棣的孙子朱祁镇在位的时候,才算废除了人殉,不过这个制度并没有绝迹,清朝的努尔哈赤也实行过人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朱元璋选择殉葬,死后还让这些人殉葬的想法占少数,更多的则是出于保护子孙和自己的私心,首先来说保护子孙,这还得从武则天开始说起,朱元璋是一名农民皇帝,能够夺取江山可以说非常的不容易,朱元璋又害怕后代会败家,再加上朱元璋喜欢总结历史,他发现,唐朝的李世民死之后,因为武则天没有殉葬,而是以出家为借口,最后却跟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

武则天一步步的窃取了大唐江山,这让朱元璋很担心,担心自己去了以后,妃嫔也会搞这么一出,所以朱元璋就恢复了殉葬制度。让没有儿子的妃嫔都殉葬,而在选择嫔妃的时候选择小户人家,一来没有依靠,二来这些没有殉葬的嫔妃会以儿子为中心夺权。

保护自己的私心更加明显,朱元璋殉葬选择的是没有后代的,是担心自己的后代中会出现乱伦的现象,也像李治一样娶自己父亲的嫔妃,给朱元璋戴顶绿帽子,与自己与后代都不好。

当然,殉葬始终是不好的,取消殉葬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朱祁镇就废除了殉葬,清朝早期也有过殉葬,入主中原以后就慢慢的摒弃了殉葬,在丧葬文化上慢慢的走向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