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的万萁彧已经许久没有下过楼了。往常,每逢周日,爸爸都会带着她横跨整个市区去学越剧,已经坚持了两年。因为这次疫情,她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在家里上起了网课。而她最心心念念的就是上海越剧院推出的“童谣云课堂”。

“以前学的我觉得他们大人的没人特别有劲,然后小孩的很活泼有劲。” 万萁彧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剧童谣云课堂有一个百人群,汇集了全国各地参加童谣云课堂的小朋友的家长。跟着视频学念白、学动作,每周固定的直播教学,一套课堂流程下来,小朋友已经学会了几首越剧童谣。

“一做作业就鸡飞狗跳,不做作业,母慈子孝。我们一起学儿歌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心态也年轻了,家里边看着我们两个没有鸡飞狗跳,其实爷爷奶奶也是心情也好了。”万萁彧的妈妈说:“因为我们关系还是蛮紧张的,她看到我也是蛮怕的。”

童谣云课堂不仅培养了一批小小越剧迷,年轻的家长们也在帮助孩子参与的过程中也逐渐喜欢上了越剧。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说:“我们在做这个的时候也有意识在互联网当中也有意识的去做一些普及,特别是童谣的普及,为什么我们从这个点切入,除了维系之外,更多地希望吸引新观众。这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功能或者是是意外,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阶段,通过网络的传播,能够把我们的观众群扩展起来。”

相比万萁彧,五岁的何凌芯已经在沪剧舞台上身经百战。看着身边的叔叔阿姨在拍抖音,她都能安静地站一旁轻轻地接着哼下去。

去年,何凌芯在沪剧青年演员洪豆豆主演的《回望》中饰演洪豆豆的女儿,这一次“母女”再次携手,参与拍摄沪剧微剧场《城市的温度》。

自疫情以来,这已经是上海沪剧院排练录制的第三部沪剧小戏。

“沪剧的传统, 就是捕捉新闻点,捕捉社会的热点,而且反应很快,很真实、很生活、很自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所以我们传统到今天我们也是传承到了我们的手上,所以我们三个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就是反映生活当中的这些普通人的人和事。所以我们现在在抖音上、在云上、在我们网络上,在我们自己的微信之家里头播放以后,观众反响特别好,就觉得文艺工作者的反应还挺快,就第一时间把很多可能不为人知的事情,用艺术的作品来反映。”

这是沪剧演员吉燕萍第二次出演微剧场的拍摄。第一次拍摄《阿拉上海人》还是在一月下旬——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一天创作剧本,一天作曲配器,一天练乐录音,一天排练录像。吉燕萍和搭档钱思剑饰演了一对连夜赶制面包慰问医护人员的小夫妻。

“那天我们记得在凤阳路这边大概花了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吉燕萍说:“作为我们一线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能够在疫情当中能够用文艺的方式做一点自己小小的贡献,我觉得也是义不容辞,也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微剧场《城市的温度》中,吉燕萍饰演一位居委会主任。这部小戏讲述的抗疫战线上的上海普通老百姓,他们是如何在基层一线牢牢把关,阻挡疫情。

“我觉得沪剧院也非常的有意思,也非常了不起,他们所有的拍摄从头到尾台前幕后都是沪剧院自己来完成的,只有我一个是上海昆剧团外请的导演。”导演俞鳗文表示:“从特写到近景,然后再到广角事项,从个人到形象,整体展现了一个这座城市的对于这件事件疫情事件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关怀。”

“因为是疫情,作品又不能太长,所以一般的作品我们都是在控制在8分钟里头,没想到这种样式还受老百姓喜欢, 比较短,但是就这么一点时间里头, 把一件事情说说明了,里头还有沪剧的唱段,还有一些名家在里头表演,所以受老百姓欢迎,所以我准备把微剧场把它坚持下去。”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我准备把它坚持下去,成为沪剧院的一个新开出来一个品牌。”

网络,对于传统戏曲而言并非陌生。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对于戏曲来说也是“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此次“艺起前行”,让戏曲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与网络进行了对接。 云练功、云课堂、云直播,当戏曲人为宅在家中的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以文艺鼓舞人心的时候,网络也为传统戏曲注入一个又一个惊喜,带来新的交流方式、新课题。

“我们发现包括我们要懂得网络上直播也好,或者网络上你出视频或者介绍也好,导赏也好,你需要懂很多技术,这些技术不是我们舞台上的刀枪剑戟,是高科技一类的,这点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学习。”谷好好说。

“如何把线上的这样的一个能量转化到在运行后能够转化到线下来?这个也是我觉得是之后需要不断的去努力和拓展的一个方向。”梁弘钧说。

戏曲是扎根于舞台之上的艺术,观众走进剧场才能真正感受到它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网络,作为渠道和平台,给予传统戏曲更多被认知、被了解的机会。

当疫情的阴霾散去,当观众怀揣热情重返剧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也正在等着——等着戏曲的老朋友,也等着更多从线上走下线下的新朋友,上海戏曲人时刻准备着。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邢维 李维潇 实习生:钟威虎 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