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设,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一次巨大颠覆:《三国演义》。罗贯中写三国前,曹操在世人心中的分量远非后来所及。曹操同时代人,大多数都认可他雄才大略,不拘一格,而且能得人心。魏国人就不说了,即便作为敌人的蜀国和吴国,在这几点上也从不含糊。刘备说曹操是天下雄主,莫有能与之争者。这话自然也有恭维,但大体是不偏颇的。陈寿评价曹操矫情任算,超世之杰,直接把曹操放在了三国第一把交椅上,即便陈寿是魏国史官,必须向着曹操说话,但我想他评价曹操时,也一定是真心的多。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晋朝裴松之评价曹操机谋权变,略不世出,重点落在曹操善权谋上了,从裴松之向后,到宋朝民间说书本子逐渐兴起,对曹操的评价一直很稳定:有雄才,能得人心,善权谋。《三国演义》之后,曹操彻底成了奸诈的恶人,再也没有抬起头来,至少在民间是如此的。曹操既然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被高度评价,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实际上,他一生有三把杀手锏,是他善于驾驭人的根本所在,从古至今,他的三种驭人之术,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褪色,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是曹操一生最拿手的驭人之术。曹操从来不拘一格,即便儿时也是如此。《三国志武帝纪》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可见他年少时就已经是一个善于权谋之人了,一个最经典的事情,是曹操小时候和叔父关系不好,他就知道通过权谋取胜。他常常在叔父面前佯装自己中风,待到叔父告诉曹操父亲时,曹操又突然没事了,于是他成功削弱了自己父亲对叔父的信任,巩固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曹操这个本事,保持了一辈子。起兵之初,袁绍问他,若事不济,则方面何所据,曹操回答:吾任天下之智士,以道驭之,无所不可。这里所说的以道驭之,就是指通过“道”,来驾驭人才,而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物来顺应,物来能照,也就是不拘一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佛教中的不执著。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心胸宽广
曹操心胸之宽广,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别的不说,仅以刘备为例。东汉末年,有许多豪杰名士都公认刘备有雄才,能服人。从刘备一生的功业看也是如此。但曹操比刘备心还要大。建安四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靠曹操。曹操并没有听从贾诩的意见除掉刘备,而是决心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刘备的心。实际上,曹操通过宽广的心胸,的确征服了大多数人的心,即便是他的敌人,大多数内心也是佩服他的。只不过这次他遇上了刘备,刘备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臣服于人的。但曹操的心胸,让他收降了张郃、张辽、程昱、郭嘉这样的猛将和能臣,更是他收降崔琰、钟繇和荀彧这样的东汉老臣的原因。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志存高远
曹操能够驭人的第三个性格特点,就是他志向高远。用先秦时期古人的话讲,曹操是真正的周文王似的人物,能居天下三分之二而让位于周天子。曹操南征北战三十余载,最后成了魏王,虽然早已有皇帝之实,已不需要皇帝之名,但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中说得很明白:自己一辈子心系汉室,虽然最后功高盖主,也没有半点篡位之想。有这样的志向和节操,当时大多数最优秀的人才愿意追随曹操,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放眼今天,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在前半生取得成功,这是因为成功需要时间,需要积累。但也不是没有“快车道”。如果男人想要在前半生取得成功,驭人之术就尤为重要了。而曹操的这三种永不过时的驭人之术,更是重中之重。毕竟曹操的智慧要远远比普通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