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郭涛的自传《父亲的力量》突然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轰然选边争论的面红耳赤,笔者想说: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更掌握详情,是不是要去买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涛是何许人这里就不多叙述,客观的说他有演技,也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形象一直也算正面,但是这次可能因为不当言论,吸一波黑粉了。

但是在利益面前,可能这些名声什么的都不重要,这次郭涛引发争议,就是奔着利来的。

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思考几个问题,从内容到郭涛的出发点看看这件事背后是什么。

1

郭涛《父亲的力量》的内容在输出不当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涛《父亲的力量》这本书,主要讲了自己成长经历,然后穿插了儿子的趣事,主要内容也是把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对外展示,大多数内容可以当心灵鸡汤加育儿经来看,但是有些内容却引发了争议。

1、关于针对女性暴力的价值观输出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涛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第一次动手打女人的过程,讲得理直气壮,从自身内心感受把那次动手说的天经地义、非打不可一般,但是笔者看了描述能想到的画面却是一个暴躁大叔持强凌弱,并且这个弱还是他口口声声爱的人。

女生之所以对一个男人无理取闹,更多的是希望看到自己在男人心中的地位,希望得到正面反馈,也许一个抱抱就解决的事情,却换来了一个耳光。不得不说郭涛,你真的很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对女性画出底线的理论,再加上对妻子生活内容的安排,对儿子的教育展示,笔者仿佛看到了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降临现代社会。

妻子在郭涛的价值观里,不像另一半的人生伴侣,更像是生活附庸,妻子只是一个工具,来来完成自己不想或者不能同一时间完成的事情,而对妻子的要求是“温良恭俭让”。

2、对个别女演员行为解读,上升到女演员这个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涛在书中,说自己当初找另一半就想了不能找女演员,因为女演员爱慕虚荣,会给另一半戴绿帽子。

当然,郭涛有强调不是说所有的女演员都这样。但是这样表达是不对的。

你指着一群人说看那边一群猪,然后又补充说个别不是?大家焦点不会去看你说的个别是谁,只会在想你在骂谁?

这样表达方式,就是在给女演员贴标签,其实女演员出轨和她是不是演员并没有关联,只是女演员这个职业让出轨变得更容易引发关注而已。

把一个不好的品德行为和职业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不对的了。这样观念的输出,是对女演员这个群体的不尊重。

2

郭涛《父亲的力量》上热搜,是一次炒作

其实,笔者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事情发生之后才去特意去翻看了内容,这本书大多数观点都是正确的。

但是梳理了一下上热搜的过程和郭涛近况,笔者断言:这次郭涛《父亲的力量》上热搜是一次炒作,郭涛用名声换经济利益的一次炒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红”也成了一种经济,只要你有话题,都能变现。

广西因偷盗第四次入狱的“窃瓦拉格”,人还没出狱,一票经纪公司都在蠢蠢欲动,断然不顾对社会价值观引导的负面作用,毫无社会担当和底线。

“张大奕”一个稍微好看的女人,成了网红,竟然可以一人顶起一家上市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志祥出轨被骂,结果南宁罗志祥几天赚了200万,what?

一群喊着“老铁666”的人,对着镜头张开“血盆大口”嗷嗷待哺,才艺呢?没有,甚至连基本的好看都算不上,或奇装异服、或装疯卖傻、或各种擦边球就为了网络另一边的打赏。

这就是现在的社会现状,只要你有话题,有热点,就能变成经济利益。当初《还珠格格》里的配角小丫环,伴随着各种负面消息,一路变成“国际范”“范爷”,就算是骂名,为了火,为了钱,都没所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这次事件,《父亲的力量》是2014年年底开始出版,2015年正式发行,已经过去几年的得了,说隔夜饭都不准确,应该说隔年饭,回头又吃?

据说是因为这本书的粉丝再次拜读,觉得内容不当,发给几个大博主,然后引爆舆论。

这本书,如果细读,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小学生日记也不过如此。

虽然大多数内容表达观点很正确,但是写作水平绝对小学生级别,流水账的方式写了一本书,内容也只是鸡汤加育儿经,这样的书有粉丝?还能再次拜读?

第一次读,为什么没觉得有问题?还要再次拜读才能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这本书背景是当年《爸爸去哪儿了》的节目热播,一档综艺节目热播,随后还出了了电影版收割了韭菜,郭涛也乘热打铁出了《父亲的力量》,据说是畅销,这里是据说。

几年过去了,这样一本不可能有粉丝的书,被粉丝“举报”了?你信吗?

笔者可以断言:这次事件不过自导自演,掀起热度或为了卖书、或为了后面宣传新电影《三叉戟》。要不然说不通一本没有营养的书,怎么会再次进入大众眼界,这背后没有推手?就真不科学了。

总结:作为一个有演技的演员,把时间花在作品上,比写书宣传更有意义,何况自己输出的价值观还存在问题。

最后,关于《父亲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更多的是写自己,育儿都是穿插附带内容,与其叫《父亲的力量》,不如叫《我的力量》。这样既贴合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宣传,也更符合这本书作为自传出版的本质。

人活着,却要给自己写自传,输出价值观错了不说,手法还是流水账,为了一点钱,炒冷饭?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