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重庆南岸区的李大爷夫妇一辈子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了十万元钱,本想着给孙子今后上学用,没想到,却被孙子打游戏全部花光了。真是令人欲哭无泪。当这一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反思的声音陆续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笔“巨款”在短时间内“蒸发”?

图据看看新闻

据报道,原来,这个12岁的孩子用手机关联了爷爷的银行卡,频繁地购买游戏装备、给主播打赏。几百元、上千元的花销不断累积,不到一个月,就把老人的存款花光了。

其实,“熊孩子”给游戏充值或给主播打赏,近年来常有见诸报端,屡屡发生却为何难以消除?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家长往往依赖事后补偿(如以未成年人行为为由向平台申诉),却没能在事前预防上提高警惕、做足工作。

比如,没能尽早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当事人是未成年人,但也到了上初中的年龄,并非毫无判断力,理应掌握基本的常识。如果没能在“懂事”年纪培养一个良好的消费观,孩子不知自己花费的都是血汗钱,自然也不会心疼。不难想象,如果监护人能常常跟孩子聊聊存钱不易、节俭消费的家常道理,孩子就不太容易在游戏和直播上大手大脚。即便消费,也会有一个合理限度。

再比如,没能做好孩子教育的把关人。过去很多教育都强调要对孩子关爱,要多一些正面教育,却往往忽视了教育上的风险预估与把控。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有回报与反馈,自然也存在一定风险,只是这个风险比较隐蔽,但一旦发生,也往往造成不可控的后果。此事中,监护人没发现孩子手机已关联了银行卡,这就是令人遗憾的失误。不对孩子的行为风险作出评估,就如同让孩子手捧“巨款”四处玩耍,出事是迟早的。明智的监护人,不会允许孩子接触绑定银行卡的手机,或涉及到金钱风险的地方,往往设置足够安全的密码……

从此事来看,12岁少年恐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据了解,他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后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从小缺失的父爱与母爱,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距离网络世界太遥远,又与孩子代沟过大,在教育上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可见,一个健全完整、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才是杜绝类似悲剧发生的重要前提。

成功的教育,绝不是让孩子“任性妄为”和“野蛮生长”,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形成理性态度与规则意识。或许有些游戏与直播平台对类似“熊孩子”的支付行为有撤回或补偿机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平台都能帮助用户“补救”。现实生活中,更没有“后悔药”可买。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与正确的生活态度,也是所有家长与监护人都要思考的难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西蒙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