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月光,洒满心上,如今的你又是何模样?多年变迁,庐州变成合肥,这座历史底蕴丰厚的城,不断发展蜕变,城墙撤去,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交通线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宋朝华岳有诗:“赤帝乘龙驾火车”,元诗人也有诗:“永鼎温温进火车”,虽然合肥的过去已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但从合肥火车站八十五年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找回很多过去的影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让我们走近合肥,走向合肥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抗日战争已在东北等局部地区打起,位于中部平原区的合肥仍处安宁无战状态,一切都处于发展状态,四月份,合肥站始建,次年完工,它规模很小,只是淮南至裕溪口上的一个小站;车站也仅设有煤炭装卸货物线,有效长度仅192米,麻雀虽小,五脏也要俱全,老合肥站也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

随着日军侵略者不断加深侵略程度,我国人民奋起反抗,安徽人民自然也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抗日。

1936年10月份,为配合抗战需要,淮南站被毁,合肥站也随之关闭。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29军奋起反抗,激战,中华民族随之进入到全面抗战阶段。交通线是战争必争的“生命线”,1942年,日本侵略者出于战争考虑,修复了水家湖至合肥段铁路,合肥站改名为庐江驿,恢复启用。两年后,随着抗日战争中日军的节节败退,合肥站又因水家湖至裕溪口段铁路被拆除不得已而再次关闭。抗战和国内战争终于都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切都百废待兴。

1949年10月至1952年,是我国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挑战与机遇并存,合肥自然也需急迫恢复一切生产,“要想富,先修路。”铁路网线亟待恢复。

1950年,合肥至裕溪口段铁路再次通车,合肥铁路运输恢复,一号和二号站台、战前广场以及候车室也建成启用。两年后的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的省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老火车站站房小,加之候车人数多,总是拥挤不堪,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77年,政府在规划发展时才决定把原有火车站和铁路线向城外移,以此解决铁路分割城市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1994年6月,合肥新客站方才开工,三年后,合肥新客站通车运营,主站房呈绚丽堂皇的金字塔式设计,外观装饰碧蓝色的玻璃门窗,远远看来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合肥市城东。中国在发展进步,交通线也与时俱进,2009年,合肥站再次启动扩建。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服务也更加智能化,2019年11月12日起,合肥站启动电子客票应用实施推广工作,“取票”这一环节最终成为历史。合肥站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综合,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较大的人流、物流集散地,也是合肥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2011年4月,合肥站的无柱雨棚更是获得了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和皖钢杯金奖,它俨然已成为合肥对外的重要形象工程。

合肥站,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虽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车轮与铁轨摩擦,它从过去驶向未来,从黑暗驶进光明,从此地驶向异地,咣咣的声音一直在响着,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着,车窗内的风景也不尽相同,不变的是发展,变化的是进步。火车,载得了人,载得了物,也常常装载着梦想,它的梦想,是发展梦,是进步,也是一座城蜕变的缩影。合肥站站牌,刻印着年代感的站牌,已不再是记忆中的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