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香港教育大学校董会主席马时亨在香港的电视节目中表示:香港主流教育要将品格教育包括在内,同时要及早从小学,甚至幼稚园开始接受品格教育,以免学生升读中学后“定型”。

他重提去年发生社会事件期间,有大学生以粗言辱骂校长,又有学生向校长撒溪钱(注:纸钱)等行为,都是不懂得尊师重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他还说当年推出通识教育是好事,但近年在推行上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引起社会争议。有人曾向他问,为何有老师变得偏激。他回应称相信是社会问题的反映,但认为每个老师进入课室就要专业,不应向学生传递自己政治上的想法,“这除要反省培养老师方面的问题外,也需了解老师本身的背景。”

品格教育,不是一个新词汇。从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末期, 教育的主要职责一直都是塑造品格, 让人变得更好。如果说教育包含两个目标, 其中一个是教人变得聪明, 那么另一个就是教人变好。我国古人强调“德才兼备”正是品格教育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学生需要接受品格教育,但是需要什么样的品格教育呢?有学者认为品格包括了习惯、特质和美德三种相互依赖又彼此交叠的概念,也有人认为品格发展直接就是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那么道德教育、品格教育以及公民教育又如何理解?卜玉华教授认为三者都与人的德性成长有关,但重心各异:道德教育在西方有着特殊内涵,受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浓重,偏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品格教育以培育"好人"的品格、能力和习惯为指归;而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重心在于传递政府、制度方面的知识,形成"好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为主旨(卜玉华:西方道德教育、品格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初探)。

简单地说品格教育就是培养一种好人,这种好人是符合特定社会需要的好人。

香港去年的社会事件中,教育的问题不在于通识教育、道德教育不到位,而是一种教育方向的缺失,虽然我们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但是国家之间的争与斗仍然存在,甚至愈发严重,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了教育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香港教育缺失的是国情教育、爱国教育以及认同感教育 ,换句话说培养出的可能是优秀的人才,但是这个优秀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的优秀,对于优秀与不优秀的评价有时候就是立场的不同,而立场决定了方向。

马时亨说的香港教育缺乏了品格教育,可以更进一步地说,缺乏的是符合中国价值的品格教育。不过对于教师的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一切意识与思想的传播离不开教师的关键作用,香港教育的症结中教师的问题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