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架上,有半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为什么是半套呢?这还得从2012年的那个暑假说起。

当年我在广州一家公司供职,在暑假的一个周末,带着读二年级的女儿去逛广州天河购书中心。出于让女儿从小就要多读文学作品的考虑,看到书架上整齐地排着7本“美冠纯美阅读书系”,也没细看,以为一套就是这七本,就买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回到家看了封底才知道,这套书有12本。买到的7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冰心的《繁星·春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丰子恺的《白鹅》以及鲁迅的《朝花夕拾》,还缺了另外的5本,一直也没有补齐。

后来问女儿有没有读过,她说读过了,但我知道,她还是没读出这些书的妙处来。倒是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时不时把这七本书,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先来说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一、《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地位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经典“怀乡”作品,也是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在这部经典之作中,林海音成功地运用儿童的视角进行故事叙述——借英子的眼睛,描绘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风景人物画卷。同时,也表达出作者本人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多重感受。

北京胡同

在这部作品中,林海音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的风光融入到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架设了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呈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和真实的人性。

《城南旧事》跨越了时代,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描写了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因而得到了社会一致的认可。通过小说,读者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林海音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城南旧事》曾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读书。2000年又被选为中国“百年百种佳作”,曾被译为英文、日文、德文、法文及意大利文等出版。

二、林海音的童年经历

林海音祖籍广东蕉岭,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3岁时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6岁时随父母迁到北平(今北京),定居城南。林海音在北京居住了整整25年,从小学读到大学,并在那里工作、结婚、生子。林海音的童年是在古城北京度过的,《城南旧事》正是对其童年往事的回忆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胡同

1948年,30岁的林海音离开北京,举家迁回台湾。在此后几十年里,令林海音魂牵梦绕的,一直是她的北平记忆和童年回忆。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大清帝国崩溃不久,政权几经更迭,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各种观念、思潮、习俗、社会改革或革命的呼声,此起彼伏。

可是作为孩子的英子,却只能在很浅的程度上,感受到这些冲突和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风风雨雨。林海音的家境不错,除了爸爸妈妈,她还先后有了好几个弟弟妹妹,家中雇有奶妈和厨师,一大家人居住于一整套四合院中。林海音的童年,就是在四合院和胡同中度过的。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胡同包围着的四合院,却总是那样的宁静。一个小女孩穿梭于胡同中,时而时追逐蝴蝶,时而驱赶野猫,有时长久地嗅着一朵新开的牵牛花,伴着屋檐下小鸟的欢闹,独自感受春天和成长的气息。

她熟悉自家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哪个石板缝是蚂蚁的家园,哪面爬满紫藤的墙是壁虎的乐土。在自己家的四合院附近,大小胡同星罗棋布,错综复杂,走不完的胡同,与数不清的四合院,交织成一座大大的迷宫。但小女孩并没有被囚禁在这座迷宫中,她背着书包上新式学堂,在大街小巷中来回穿梭,感受到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的奇怪而又令人憧憬的氛围。

北京胡同

在《城南旧事》的序言里,林海音这样写道:“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三《城南旧事》的写作艺术

《城南旧事》发表于1960年,此时林海音40岁出头。那个时候两岸关系正处于敌对状态,回归故乡是完全没有指望的。或许在林海音的心中,有一种永远无法回家的恐惧或者说是绝望。

在这样的心境中,林海音必须通过创作,让自己沉浸在回忆的海洋中,以这种方式,不断回到数千里之外的那个城市,从不同的角度,融入城南的那些旧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抚平她的思乡之痛,才能获得精神生命的救赎。

越是知道故乡回不去,就越是思念故乡。回归故乡的愿望越强烈,思乡的痛苦就越难以排遣。林海音经历的那种隐痛,每一个远离故乡的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这种痛苦,对林海音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用笔描写自己的回忆和故事,把伤痛提升到美的高度。

北京胡同

林海音以特有的儿童视野,以及从困惑和忧伤中捕捉美的能力,使《城南旧事》超越了她个人的狭义情感和经历。被写进故事的,有家外面的疯子和小偷,也有家里面的保姆和客人。这些大人和孩子,各有各自的命运,但都通过与英子的交互,或近或远地关联了起来。场景、人物和故事,显得那样鲜活,那么真切,时间再也无法洗褪童年和故乡的色彩。

英子最喜欢骆驼队停在自己的家门口。骆驼排成长长的一串,带来了城里人需要的商品。在大人的眼中,骆驼是托运商品的动物,但在英子的心中,骆驼的长相、力气、性格,样样都很神奇。英子特别喜欢骆驼脖子下的铃铛,骆驼走起来,或遇有急风,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英子问爸爸,为什么要给骆驼系一个铃铛?爸爸说,因为野外有狼,骆驼系上铃铛,在寂静的夜里,声音就会传得很远很远,对狼有警示作用。而英子则说,一定是与骆驼伴行的人,受不住无聊的长途途程,他们才给骆驼戴上铃铛。他们要靠着铃铛的声音,才能排解旅途的寂寞。爸爸笑了,承认英子的想法更美。不仅更美,也许更有意思,含义更加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胡同

在《城南旧事》,林海音对人和事的刻画,相当细腻,很多角色也不是截然的好或坏。英子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别人都怕疯子秀贞,她却喜欢,别人都说小偷是坏人,她却知道小偷也有善良的一面。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篇文章中,英子体验到了成长的另一种滋味。英子的爸爸是有缺点的,就像每个人一样。林海音能够直面爸爸的缺点,她用爱和真诚去书写自己的童年,以及对于最亲的人的回忆。

四、阔别故乡40年之后的重逢

1990年,已经72岁的林海音,终于回到了离别长达42年之久的北京。这一年,距离《城南旧事》的出版,已经整整30年。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过古稀的林海音,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看惯了世间的生死离别,是早就有了恍如隔世的心理准备的。那个机灵调皮的小女孩回来了,带回了人生暮年,却无法复制残存在记忆中的美好画卷。《城南旧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早已被时间之风吹得无影无踪。

北京胡同

在未收入《城南旧事》的一篇文章中,林海音回忆起自己结婚后居住的那个大四合院。那个院子是林海音的丈夫的父亲自己设计建造的。林海音的一个儿子,出生于1948年前,后随父母迁到台湾。

40多年后,林海音的儿子也已步入中年了,他先于林海音返回出生地北京,找寻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父母生活过的故居。林海音描写了自己儿子眼中的所见:“谁知院子里盖满了一个一个小破厨房,住了二三十人家,哪还有白丁香、绿葡萄、红樱花、紫藤花的影子呢!”

沧海桑田,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年林海音回到阔别42年后的故乡,看到的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但她的《城南旧事》,却因其敏锐的洞见、细腻的情感、儿童视野的天真、卓越的叙事能力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一部跨越时代的传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