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建之时,南唐、南汉、北汉、后蜀等割据势力分庭抗礼,分裂的局面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宋太祖赵匡胤要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要根据灭国的难易程度、后续的利害得失等诸多因素考虑出兵的先后次序。决策考验着领导人的智慧,在经过集思广益之后,宋朝君臣在思想上达成了一致:''先南后北''。

南方诸国实力较弱,经济富庶。逐个消灭既是统一的步调,还可充实宋朝的实力。964年底,在平定了荆、湘之地后,宋太祖发动了对后蜀的战争,仅用了66天即达成目标。

下一个会是谁?南唐、南汉满朝野瑟瑟发抖。但是,与预期的相反,968年宋太祖却挥军北上,试图消灭北方的北汉。这似乎与先南后北的战略规划相抵触,赵匡胤为什么会如此?太原城下他又会遇到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突然转向北伐,上一任皇帝柴荣也曾做过同样的事情。柴荣与赵匡胤之间,抛开个人忠诚与背叛的争议,作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在这点上是''英雄所见略同''。两人的不同点在于赵匡胤更保守一点,在辽国与北汉之间,他先选弱敌。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原则并非宋朝人的首创,而是五代时后周的名臣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周世宗柴荣采用此一战略,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三征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正在此时,周世宗却调转马头,兵锋直指燕云十六州。

是什么让周世宗只是饮马长江,不再继续先南后北的方针?

表面上,辽国与南唐相互勾结,柴荣南征时有背后骚扰。更深层的是,柴荣发现当时的辽国皇帝昏庸,辽军战斗力下降,给了后周军收复燕云失地的机会。柴荣一举收复两州三关,可惜因病退军,不久去世,失去了农耕民族重夺长城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桥兵变,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此时辽国仍与柴荣北伐时一样,辽穆宗本人生性残暴、嗜杀成性,沉迷于喝酒、打猎、游玩,辽国内部不稳,反叛不断。

北宋建立之初,也需要内部的稳定,辽国的乱局赵匡胤看在眼里,却无法利用。但辽国毕竟是宋朝最强的对手,开局之战需要开门红,''先南后北''成了必然的选择。

灭后蜀后,北方的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北汉第二任皇帝刘承钧968年7月去世,外甥刘继恩即位,到9月,刘继恩被侯霸荣杀死,刘承均养子刘继元当了北汉皇帝。北汉国内乱成了一锅粥,赵匡胤岂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969年2月,宋太祖御驾亲征,曹彬、党进等大将率军包围了太原。

四面围攻之下,北汉拼死抵抗,挡住了宋军的攻势。北汉国弱兵勇,攻城的宋军如蝼蚁般爬城,人虽众,却难耐城高墙厚的太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守军也有坏消息。期盼的两路辽国援军都被宋军击败,宋军将缴获的辽军武器、盔甲等展示在太原城下,用以动摇北汉军心。

可太原曾是唐朝的龙兴之地,时与长安、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则是北方重镇,经过几代人的扩建加固,城防固若金汤。北汉又是弱国,对于围困攻城素有准备,加之意志坚定,赵匡胤顿兵坚城之下,也是一筹莫展。

赵匡胤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并筑长堤,引汾水灌城。北汉军民惊恐的看着汾水涌进城来,太原成了一座孤岛。

城内的生活立即困难起来。城外的宋军加强了围困,大水之中,他们也没有更多的进攻手段,只能期盼守城者意志早日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功败垂成,少了那么一点点知识

北汉军队还在坚持,但城墙却受不了了。经过近一个月的水淹,太原城东南部突然坍塌,一个大缺口出现了,宋军情绪高涨,赵匡胤亲临督战,双方箭密如雨,

宋军阻止北汉军抢修城墙,北汉军则阻挡宋军占领缺口。

宋军人多势众,北汉危如累卵。就在赵匡胤认为城破在即时,意外发生了:从城中漂出一堆堆草垛, 顺着水流漂到城墙坍塌处,挡住了箭雨。北汉军队趁机冲上去,抢修、堵住了缺口。草垛吸水性好,正卡在缺口上,箭射不透,人上不去,赵匡胤瞠目结舌。

机会错失后,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五月,雨水连绵,天气闷热,宋军发生大面积的腹泻,战斗力直线下降。辽国也再次派出了援军。

经过认真考虑,再坚持下去就有兵败的风险,赵匡胤采纳了属下退兵的建议,将北汉境内大量的百姓迁往宋境,班师而回。

宋军刚走不久,排水泄洪后的太原城墙大量坍塌,''水已落、而城多摧圮。''原来浸泡过后,墙体更易垮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太祖赵匡胤的出兵、退兵,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并不囿于常规,凸显兵家风范。而带兵打仗真的是门综合的学问,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一定不知道城墙与水浸泡的关系。

辽国使者韩知范在宋朝退兵后,正好看到这一景况,叹息道:宋军引水淹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先用水淹灌而后再排干它,那北汉就没救了。

如果宋太祖赵匡胤知道太原城墙已经如风烛残年,再坚持几天就将崩溃,一定会鼓足余勇。如果知道浸泡退水后城墙更易垮塌,那么控制水道,拉几次抽屉,北汉早就降了。

赵匡胤君臣千算万算,可惜没人懂得这个知识。否则,收复燕云的战争,在赵匡胤时就会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