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受邀给美国专家上课,分享关于抗疫的注意事项,她却提出必须用汉语,这个举动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前段时间,高福院士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他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有父母还跟孩子说:“好好读书,学好英语很重要。”

而这一次,李兰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学好汉语更重要!”

她在跟国外学者交流时,虽然带有“江浙”口音的汉语,让对方听起来略显费劲,但既然想学知识,认认真真翻译也是应有的态度,他们一边听讲解,一边认真做笔记,还有人请了翻译来听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李兰娟并不是不会说英语,如果不懂英文,又如何看懂国外的论文呢?

但她坚持用汉语来表达是有原因的,这次,中国在防疫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的技术过硬,这就是核心力量,那么,我们的语言就是核心语言。

有网友留言道:“干得漂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说李兰娟院士积攒了一些经验,你会发现,那都是她辛辛苦苦在一线积累起来的。

2月份,李兰娟亲赴武汉,当她看到那么多病人等着救治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扑在病房,有工作人员透露说:“李兰娟医生每天只睡4个小时。”

一个72岁高龄的医生,完全不计较自己的劳累,一心想着能够帮助更多的病人,她还要求医生们,每天晚上要总结当天的病例,有时凌晨一点多,还在跟大家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次记者去采访李兰娟,她好容易抽出一点时间,当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时,拍下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她的脸上被压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双眼布满血丝,却还保持微笑,给予身边的人信心。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坚韧不拔的态度,和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而这跟她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1947年,李兰娟出生于绍兴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父亲患有严重的眼疾,母亲靠卖山货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从小,李兰娟就知道生活的艰辛,她热爱读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赤脚医生,看到乡亲们拿不出多余的钱看病,就自学中医针灸,并上山采草药,两年多的时间,她帮助全村几百人解决了病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她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从此,医学生涯又踏上新的台阶,也是工作期间,李兰娟认识了同在一家医院工作的丈夫郑树森。

郑树森跟她一样,也在农村当过赤脚医生,同样的经历和追求,让两个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从相识到相恋,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但有着心心相印的默契。

结婚那一天,郑树森接到老家电话,得知父亲突然发病,他和李兰娟连夜往家赶,新婚第一夜,他们是在火车上度过的,看着妻子疲惫的神情,郑树森感到心疼,李兰娟却说:“挺好的,这样更有纪念意义。”

婚后的日子,夫妻两人合自为了事业而奋斗,经常没有时间在一起吃饭,早饭就成为两人交流最多的时间,而交流的话题也大多是关于学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李兰娟和丈夫一起捐资成立“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用来培育更多的年轻人,为祖国医学事业做贡献。

在得知武汉疫情时,李兰娟决定奔赴武汉,郑树森亲自下厨为她做了一顿饭,没有语言的表白,但爱早已融入生活的点滴,再没有比一饭一菜的温暖更有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月后,李兰娟从武汉回来的那天,虽然下着雨 ,但郑树森院士还是跑去机场迎接,看到妻子时,上前一把将她拉到自己的伞下,一个动作让我们看到爱情最美的样子,爱她,就是要为她遮风挡雨。

李兰娟从医几十年,一直没有忘记初心,她致力于要帮更多的人告别病痛,这样的爱和付出坚持了几十年,真不简单,当得知国外的专家想向她学习时,她也爽快地答应了,这就是医者仁心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她坚持用汉语,不仅是对祖国的敬意,更是显示了她内心的自信和强大,而这,也是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学识所带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