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总是劝谏别人要努力,也不断地自勉着,在日升月起的岁月中不停地奔跑,目的是什么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了人的五大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很多人对此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你如果认真地思考审视过这些需求,你会发现它是如此的深刻。

生存自不必说,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能够活下去,所以我们第一要素就是生存,之后我们更需要的是更加平稳安全地生存,我们开始追求安全感,当我们真的可以放松下来,不再那么紧张焦虑着担忧未来时,我们才能把目光投向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开始社交,开始构建社会协作网络,开始创造我们所有的繁荣,这就是当今我们构建的社会的本质,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的努力与奋斗就只有两个目的了,最后的两个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

我们需要被人尊重,当社会导向转变时,我们就顺应着方向去寻求被尊重的可能,例如传统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延展出来的学而优则仕,那时全天下都是一心为民的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就等着那依照金榜题名天下知,荣归故里尽风光。

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这是经济的世界,是崇拜资本的时代,富裕的人们被疯狂地追捧,创业大军汹涌如潮,人人皆望一夜暴富,挥金如土。

这些都是每一个时代追求尊重的写照,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这么追求尊重,怎么判断别人对你是真的尊重呢?

人心始终是隔着肚皮的,我们始终是没办法带着测谎仪行走世间,我也不太推荐大家学习各种微表情,微行为。不是说这些是假的,而是你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搞得比较紧张,对面那个人笑着摸了一下鼻子,也许只是鼻尖有些痒,也许是任何什么其他原因,但是你的大脑里“噔”的一下就开始警报大响,不停地呼叫着“他在撒谎!”,这很容易弄得你头疼。

我的建议呢,是将他的语言和行为结合起来一看就可以了,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是思维的外壳,行为是思维的外化表现,是思维的展示,只要语言和行为是一致的,那就代表大概率这个人说的是认真的。

比如,有一个人认为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是你和他相处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那种“客气”,这个你就要慎重地多思考一些,因为越好的朋友,越是随意和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主题,这个人是真的尊重你,还是只是表面尊重,骨子里却看不起。

首先,你要考虑的是你有没有做出让他能够尊重你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就比如上一个关于是不是最好的朋友,你自己很清楚你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点滴,是与不是你心里应该都是有数的,而你是否是受这个人尊重的,你得先问问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陷入猜测的陷阱,其实向内一问就有答案。

如果前面这个问题你思考了,但是没有答案,那么我们就来看第二步,看语言。

还是刚才那句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把某个人的话提炼出来,在脑海里过一道,再结合当时的语境,分析他想表达的意思,比如某人请你吃饭,专门问你一句,是否有什么忌口,这就是尊重的表现,他在意你的感受,是否在意你的感受就是一把尺子,你把每个人的话拿出来在这个尺度上去量一量。

“你怕不怕狗?我家里有一只狗,如果你怕我就先去把它关起来”“你吃辣怎么样?不行我就点鸳鸯锅”“你会介意我之前的男(女)朋友吗?如果你介意,我就都和他们断了联系”你看这几句话,都是在表达一个意思,我在乎你的感受。

尊重这个词语拆开来看就是尊敬和重视,我们越是尊重一个人,越是会注重细节。

例如你们公司的大股东来视察工作,你会去考虑你的领带是不是正的,皮鞋是不是亮的,头发是不是乱的等等,所以越是在语言中让你感受到他在意你的细节感受,这个人就至少是在语言上对你是尊重的。

接下来第三步就是看行为,但我不是要大家去通过行为来揣测他人的想法,我们只需要用他的行为去验证他的语言就可以了,他说出了对你细节感受的关注,那他是否这样去做了?如果一个人说“介不介意他抽烟”你表达了你的介意,然后他依然抽起来烟,这就是典型的不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信息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反馈系统,借此判断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否,回顾一下,第一步审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第二步听对方语言中是否在意自己的细节感受,第三看对方的行为是否在执行自己的语言。

方法希望你掌握,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求得他人的尊重之前,你一定要尊重你自己。利益总是错综复杂的,本质上你永远无法让所有人都尊重你,所以放宽心,感谢那些真的尊重你的人,然后回归自己,去在意自己的细节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

- The End -

作者 | 莫沉楼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mplicit self-e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