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疫情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超长的假期,假期不停学,所有课程及活动通通地搬上网络。学校老师们布置了各种作业,家长每天主要的任务是拿出手机拍摄发到班级群,拍孩子学习、阅读、亲子互动,还有做家务劳动。有些家长为了拍一条孩子做家务的小视频,一拍就是很多条,家长时常抱怨拍摄这种做家务视频等同于形式主义。

学校及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在大部分中小学还未正常复课的时候,劳动教育已成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其中意见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动教育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能让孩子能够全面地发展,劳动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的必修课时,才会引起社会、学习及家庭的关注,才能让劳动教育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曾几何时在智育至上的思想作祟下,劳动教育慢慢地被弱化。很多家长表示只要孩子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做,甚至要吃的水果都是洗净切好,牛奶也是温到刚刚好的温度。

当我们把成绩、分数看成孩子的奋斗目标,却忽视了孩子的独立性及动手能力。孩子的生活中不应该只有学习,因为他们的未来会遇到来自于社会、生活等事情,所以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教育,文化课已经压得孩子们透不过气了,可为了成绩能再提高一些,孩子与家长仍在苦苦挣扎,在这沉重的课业背后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

1.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对此失去兴趣。

关于教育孩子,许多父母是希望孩子能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却更加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来助力孩子学习,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的,家长越是严厉孩子越是逆反,从而使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越来越多的文化课,孩子每天忙得像陀螺,渐渐丧失创造力。

孩子们只接受纸上完成的所谓的成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与引导。爱因斯坦说:书读得太多却不思考,会让你丧失创造力。如果只读书却不动脑,大脑就会变懒惰。

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让艺术土壤滋润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一项孩子喜欢的兴趣爱好,也会让孩子受益匪浅。网络发展的今天,不用走进课堂,在家就可以通过在线美术轻松学习,1对1互动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用担心影响文化课学习。

3.专注于文化成绩,可能错失更多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如果想要逆袭读书便是最容易的路,但不一定人人合适。人生的道路岂止千万条,如果在童年时有一个兴趣或者爱好,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在未来这份坚持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回赠给孩子。

所谓劳逸结合其中劳不单单是指体力上的艰辛付出,更是对于生活的一种体味,文化课业固然重要,要知道,适度让孩子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务,同样是孩子应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