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川端康成在神奈川县自己的工作室里嘴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他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解释他的自杀行为,生前甚至在小说里反对自杀,认为“自杀不是一种开悟的做法”。

川端康成出生时家境其实很好,父亲是医生,母亲也是贵族家庭,可是到三岁时父母相继离世,转由祖父母看管的川端康成6岁时又接连经历了姐姐和奶奶的离世,到16岁时相依为命的爷爷也去世了。少年时代亲人们的离世给川端康成的一生蒙上了一层阴翳,也让他从此对死亡格外的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川端康成的自杀,主流意见一致认为,日本的物哀文化以及川端康成自身多愁忧郁的性格是最大原因。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也极有可能是造成他自杀的一大原因。

1970年,三岛由纪夫以惨烈惊人的方式自杀身亡,川端康成是赶到的作家中,唯一一个被准许进入现场的人,他目睹了三岛由纪夫身首分离的惨状时说道:“三岛君,你不应该死在这里,应该是我死在这里,可惜我没这个勇气。”后来一些日本媒体认为,三岛由纪夫的死以及自杀现场的惨状,对川端康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冲击,直接导致了他在三岛自杀的两年后也选择了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三岛由纪夫 右,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在生前有着非常亲密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一方面在文学上,川端康成是把三岛看作衣钵传承人的,生活上更是把后者作为忘年挚友。两人除了不定期的会面之外,也常年保持书信往来,不但在书信中交流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也谈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无论在在精神世界还是文学世界里,俩人的关系都有一种如父如子的感觉。三岛在1969年至1970年自杀前,给川端康成的信中曾数次透露自己对生命的不再留恋:

小生所惧怕的并不是死,而是死后家族的名誉…谨请允许从现在起就仰仗先生的庇护。” “越发觉得时间的一滴一滴都如同葡萄酒般尊贵对空间的事物却几乎丧失了一切兴趣。这个夏季,全家又一同去了下田。小生以为,只要是美丽的夏天就好。敬请先生保重贵体。”

这一封封看似最后遗言的书信并未能引起川端康成的注意。

左,川端康成 右,三岛由纪夫

另外,三岛由纪夫在自杀前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而川端康成却在1968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在当时的日本民间,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岛由纪夫之所以自杀,除了他受右翼军国主义的煽动以外,也与开风气之先的他没有获得诺奖,而是他的好友川端康成获奖有关。这一说法作为三岛的读者肯定持反对意见,认为三岛并不是一个把虚名看得很重的人,但别忘了川端康成是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人,民间的这些说法却很有可能让他产生了对好友的愧疚心理。

综上这些事实分析,三岛由纪夫的死有很大可能促成了川端康成最后的向死之心。

左,三岛由纪夫 右,川端康成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

“美人就应该夭折。客观地感到美的,只限于年轻之时。因此,如果人没有等待老丑和自然死亡的思想准备,就应该尽量早死。”—— 三岛由纪夫《殉情论》

尽管两人在生前对死有着不同的见解,然而殊途同归,都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一方式作为人生最后一笔,亚洲文坛也因此失去两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实在是巨大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